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我们需要怎样的心灵鸡汤

2015年12月15日 10:35 来源:华商报 参与互动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后,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网络,但这次被转发的是她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奖致辞”。譬如,一篇流传甚广的“致辞”题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另一段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后的发言同样也在社交网络上蔓延:“……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然而,这两个版本,经媒体考证均为伪造。(12月14日《科技日报》)

  与“被致辞”相比,真正令人感觉艰难与无法接受的,是屠呦呦“被致辞”之后接踵而来的“心灵鸡汤”潮。一些微信营销号推出形形色色的屠呦呦获奖感言,引来众多网友疯狂转发。细读这些“山寨屠呦呦版鸡汤文”,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富有煽动力、读来朗朗上口、辞藻华丽但思想深度欠奉。

  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励志,但当种种伪名人格言以“批量生产”的方式而制造出,首先映射出的,只会是部分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的无底线式经营策略。直面屠呦呦伪“获奖致辞”的泛滥成灾,不能不诘问的是网络受众的心理:到底是他们失去了辨别真相的能力,还是这些伪“致辞”切中了他们隐秘的心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有太多的人渴望成功,以至他们认为名人的任何一句话都有不容质疑的力量。

  然而,这真是一个需要心灵鸡汤的年代吗?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心灵鸡汤?年轻人总热衷于追问人生的答案,渴望从年长者那里获得成长的秘密,然而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远离常识。如此意义来说,和屠呦呦伪“获奖致辞”相对应的,仍是我们乃至一个社会的幼稚病与浮躁症。 王聃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