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承辽代遗风的内蒙古“冬捕”

2016年01月20日 17: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传承辽代遗风的内蒙古“冬捕”
图为内蒙古冬捕现场 内蒙古旅游局提供 摄
图为兴安盟察尔森湖冬捕现场 杨苏文 摄
图为兴安盟察尔森湖冬捕现场 杨苏文 摄
图为兴安盟察尔森湖冬捕现场 杨苏文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20日题:传承辽代遗风的内蒙古“冬捕”

  作者:张玮 董佳静 赵莹

  “这张大网里至少网住10万多斤鱼,为冬捕节迎来了开门红。”牧民哈斯兴奋地大喊。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湖冬捕节开幕当天,一破冰便收获了新年首张10万斤“大红网”,一尾重达19.2斤的头鱼更是拍出18.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冬捕,即冬季冰雪捕鱼,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据史料记载,冬捕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自辽圣宗开始到天祚帝,每年春节前后都会举行“凿冰捕鱼”的盛会,由此传入民间,每每严冬到来,各部落的人们都要进行冰上捕鱼活动。岁月千年更迭,游牧民族的猎鱼文化依然被传承着。

  零下三十余度的红山湖天寒地冻,冰面厚达半米。冬捕节在极具地方色彩的祭河神民俗表演中进行着,当表演结束时,渔网被渔民们拖拽起来,千万条鱼儿拥挤着,欢蹦乱跳,争相跃出水面。现场观众发出一片惊呼:“太震撼了!‘万尾鲜鱼出玉门’。”

  不只在赤峰市,内蒙古其他地区的冬捕也进行得热火朝天。

  位于呼伦贝尔东部的契丹后裔——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较早定居,在流传千年的猎渔岁月长河中,达斡尔族人将该民族多种多样的捕鱼方法用“达斡尔冰钓节”的方式完整保留下来。2010年的冰钓节更是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冰钓活动。

  据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旅游局统计,2015年冰钓节截至目前20多天时间里已接待游客3.45万人次。据悉,今年冰钓节将持续到2月底,预计将捕捞12万斤鱼。

  达斡尔学会副理事长乌兰卓仁告诉记者,冬捕是达斡尔族祖先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代变迁、旅游业发展,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十多年前,该民族将这项“契丹遗风”以节庆的形式保留和传承下来。

  每次‘凿冰捕鱼’,达斡尔族村落会组织二三十人的捕鱼队伍,由捕鱼经验丰富的长者担任‘阿维达’(即捕鱼队首领)。捕鱼之前,达斡尔族都要在斡包前进行祈福。祈福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萨满大师主持,长者带领人们祭祀斡包并将祭祀斡包的酒洒向江面,众人齐呼‘巴塔亚’。”达斡尔学会副理事长乌兰卓仁如是介绍冬捕的“节庆气氛”。

  这几天也是兴安盟察尔森湖冬捕的季节。

  天刚蒙蒙亮,冰天雪地的察尔森湖上已然热火朝天。渔夫们三五成群地扯着网找最佳破冰点,破一个大洞,紧接着把200多米的渔网放进去。

  “接着就等着大丰收啦。”渔民们脸冻得通红,呵呵笑道。

  兴安盟旅游局局长孟铁牛说,兴安盟水资源非常丰富,大小河流有200多条,湖泊星罗棋布,每到冬天都搞一些深度旅游产品。“比如说冬捕,在冰天雪地里网鱼、观鱼、捕鱼,既让游客体验了冬捕的快乐,同时也发扬和保护了冬季渔猎文化。”

  乌兰卓仁表示,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历史记忆,冬捕作为契丹民族最原生态的生产方式被保留下来是非常珍贵的。(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