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江中下游陶艺发源地:“马口窑”只剩两人边务农边传承

2016年01月29日 12: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武汉1月29日电 题:长江中下游陶艺发源地:“马口窑”只剩两人边务农边传承

  中新社记者 曹旭峰

  近来,75岁的湖北省马口窑制造技术“非遗”传承人胡圣幼老先生,在家中制作的十多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陶俑,面临着无处烧制的尴尬。

  日前,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李正文撰写的《即将消逝的文明》,道出了胡圣幼老先生心中的困惑。

  湖北省汉川市马口镇,曾是长江中下游重要陶艺发源地之一。马口窑始于明末清初,陶艺技术曾入选高校陶艺系教材;烧制的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节的泡菜坛子,在国际博览会上拿过金奖。

  作为湖北省马口窑制造技术唯一传承人,胡圣幼家族从事陶艺已历十代人。胡圣幼曾有过辉煌的时代,他制作的“八仙坛”、“十八学士坛”、“空雕双层龙坛”、“红楼梦”、“天仙配”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历史文学题材作品。

  胡圣幼所在的窑新村,曾是马口窑最为集中的地方。“最红火时村里就有七屋窑、八屋窑、杨家窑、徐家窑、王家窑等十多座窑。”近日,胡圣幼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明末清初时,马口镇尚有108座龙窑,到民国时还剩30多个龙窑。

  据了解,到了上世纪90年代,马口镇最重要的隧道窑关闭。2000年,最后一个窑九孔窑也随之关闭,流传400多年的马口窑彻底熄灭,退出了历史舞台。

  “村里曾有三千多人从事陶艺工作。”胡圣幼说,如今只剩下他和40多岁的儿子两个人,一边务农,一边还在传承陶艺技术。

  记者在窑新村看到,在村头有十多个荒草丛生的大土堆,土堆前都竖有“湖北省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这里曾经是马口镇最红的古窑群。

  最后熄灭的九孔窑址旁,有一幢清末民国时期的老房子,石条上雕着窑形花纹可看出年代的久远。这里成了胡圣幼唯一追忆马口窑址的地方。

  在窑新村,记者遇到了来自武汉的收藏家余长庭。十多年间他不断到窑新村收集陶片,如今收集了近百个品种的马口陶俑,残片数万件。“我收集了马口窑的大部分品种,就是等待马口窑重新‘复活’的一天。”余长庭说。

  李正文教授认为,马口窑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窑址,曾代表了这一地区的陶艺文明,如今这个延续数百年的文明,极有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荡然无存。

  正在进行的湖北省第十一届四会议上,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的集体提案建议,应广泛重视马口窑陶艺等农村的“非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农村“非遗”项目纳入统筹保护中。(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