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送别阎肃 “天堂笑迎不老松”

2016年02月18日 16: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各界人士在追悼会现场。 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视频:盲人歌手杨光悼念阎肃 赞其“豁达开朗、爱帮助晚辈”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送别阎肃 “天堂笑迎不老松”

  作者 李纯

  农历猴年大年初五,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创作员阎肃与世长辞,享年86岁。

  18日的北京,春寒料峭。这一天,阎肃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灵堂大门两旁张贴着一副挽幛:“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沉痛悼念阎肃同志”的横幅格外醒目。

  8时刚过,已有多位文艺界人士与众多普通民众聚集在灵堂外,前来送别阎肃最后一程。包括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铎、歌唱家胡松华、中央电视台导演黄一鹤、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演员濮存昕、央视节目主持人朱迅。

  长长的送别队伍中,人们沉默不语,泪湿双眼。一位北大荒老知青高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人间终究留不住,天堂笑迎不老松”。

  告别大厅正中央,阎肃遗体着一袭军装,一旁摆放着军帽,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于鲜花翠柏丛中。棺木两旁,摆满了中央领导、社会各界送来的花圈。

  这位从艺65年的艺术家,一生创作1000多部(首)文艺精品,留下《江姐》《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故乡是北京》《雾里看花》《说唱脸谱》《敢问路在何方》等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是听着他的歌儿长大的。”刚过8时,空军直属机关蓝天幼儿园老师朱广平已等候在灵堂外,她说自己是阎肃的“铁杆儿粉丝”。“他的那些歌曲,涉及的面特别广,而且特别贴近老百姓。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都鼓舞着我们大家。”

  手举“阎肃老师,我们想您”纸板的王乐,前一天晚上就已赶来。他说,总在电视上看到阎肃,感觉老人家特别“随和、仁义”。

  “我们一年见一次,今天是最后一次。”武达兼老人是阎肃在南开中学的同学,与阎肃同岁。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在校时,阎肃在文艺方面就比较突出,因为普通话说得比较好,他表演的相声很受欢迎。

  武达兼说,阎肃写东西非常努力。“前年我们碰到一起的时候,他说他一直不退休,一直要干下去。”

  导演过许多重大晚会的张继刚,与阎肃有过多次合作。张继刚说,阎肃从不迟到早退,对歌词、文本“非常负责任”,是一位“很令人感动的长者”。他用泰戈尔的诗句来形容阎肃:“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见到他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值得信赖的长者,是一个把什么东西都可以托付给他的大哥。”央视主持人朱军这样形容阎肃。他说,阎老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是我们要仰望的。他做人的那份低调,却要我们俯下身来去看他。这“一仰一俯”是阎肃人生的宽度,是他的修养和智慧。

  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田歌对中新社记者说,阎肃老师对所有新起步的年轻创作者都给予支持,对今天的新人依旧热情投入,这一点令她特别感动。“我觉得阎老师不会和我们告别的,他永远年轻。”

  空政文工团青年藏族歌手阿斯根说,阎肃老师特别随和,每次见面时都会用藏语“扎西得勒”和她打招呼,还经常跟年轻人开玩笑,称自己也是“80后”。他说要在基层才能体现文艺战士的价值,他到80多岁,还在为兵服务。得到阎老的帮助,“对我们年轻人是最好的鼓励”。

  谈到当天追悼仪式的隆重,相声名家常宝华用“值得”二字来形容。回忆起当年请阎肃写歌词的情景,常宝华说,他这个人太随和了,谁让他写,他都得考虑,他都要写出来,而且写得特别的好,写得特别的快。“至今我欠着他的账”,老人家动容地说。

  10时48分,棺木缓缓抬出灵堂,人群中传出一声声“阎老一路走好”,向老人作最后道别。(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