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袁世凯宠爱女儿 不嫁皇帝溥仪也只哈哈一笑

2016年02月27日 08:29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 

  有一妻九妾,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袁世凯死后,袁氏大家族陷入劫难,文革时期,一些袁氏后人甚至不敢姓袁,改为姓“周”和“方”——表示避难不忘祖,内心深处仍有一个“圆(袁)”。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袁氏家族又慢慢聚拢起来,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袁家有故事》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并探访了健在的袁家后人(主要是袁的孙子、曾孙辈),让一个家族的悲欢浮出水面。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袁世凯本人。亲友后辈心目中的袁世凯,和教科书中的那位“窃国贼”,自然有所不同。

  孝子的刻骨伤心事: 官再大也无法合葬父母

  袁世凯兄弟六人,只有老二袁世敦是正室所生,其余五人均为如夫人刘氏所生。

  这位袁世敦当年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出钱捐了个“盐大使”的虚职。任山东巡抚期间,袁世凯疏通关系,给袁世敦谋了个小官职。后来山东闹义和团,洋人抗议后,清廷处理了一批镇压不力的官员,袁世敦也被撤职。

  袁世敦迁怒于袁世凯,怪弟弟在关键时刻没能帮忙说情。兄弟两人的关系从此闹得比较僵。但要说彻底反目,还是因为葬母一事。

  袁世凯是个有名的大孝子,在任山东巡抚期间,他把生母刘氏夫人接到济南照顾。不久母亲病逝,袁世凯十分伤心,袁家兄弟几经协商,最后定在次年秋天将刘氏厚葬。到了第二年秋天,慈禧太后专门下旨,赏予40天丧假,并加恩赏给刘夫人正一品封典,派河南巡抚专程前往项城致祭。

  这显然是极高的待遇,这时袁世凯已是直隶总督,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他亲自带着仆从及大批地方官员数百人,浩浩荡荡开赴项城。葬礼盛况空前,地方官项城知县仅有资格担任陪祭的知客先生(接待员),而临近的淮阳县知县,连这个资格都没有,只能在账房打杂。

  然而,袁世凯万万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二哥袁世敦以嫡子的身份,竭力反对刘氏与他们的父亲合葬,理由是:有资格与父亲袁保中合葬的,只有他的生母也就是正房夫人,而偏房刘氏,只能葬在旁边,另砌一座小坟……

  袁世凯大怒,兄弟二人几乎动起手来。为了这件事,从京城前来参加葬礼的徐世昌等朝廷大员都纷纷出面调解,但袁世敦就是不听,还摆出一副一家之主的派头说:“不要以为官大就能压我,袁家的事,还是我说了算!”

  在封建礼制的束缚下,纵然袁世凯有权有势,最后竟然也无能为力,只得含泪另选墓地,安葬生母。离开项城时,袁世凯指天发誓:这个伤心地,他一辈子也不会再回来了,死了都不会回来!

  后来,袁世凯在安阳购地建宅,死后果然也葬在了安阳。

  官场的做人与权谋 将一场群殴变为结拜

  袁世凯的一群儿女中,最有名的是老大和老二:袁克定和袁克文。

  袁克定(1878~1958)是袁世凯的正室所生,乃嫡出的袁门长子。袁世凯极为器重这个儿子。刚成年时的袁克定,公子哥派头十足。有一次,他在天仙戏院与李莲英的亲侄子“大城李”抢风头,双方动手,演变为一场轰动京城的群殴。

  袁世凯得知后,大发雷霆,吩咐人将袁克定叫来,提着鞭子狠狠抽打了一顿。接着他派人拿名片请来大城李,放下架子,一口一个贤侄叫得亲热,当场叫袁克定给大城李赔礼道歉,奉之为上宾,摆酒设宴盛情款待。此后不久,又让袁克定与大城李磕头烧香,结拜兄弟。

  经过这么几个来回,得到袁世凯如此优待的大城李,心中的怨气自然是烟消云散,甚至有些受宠若惊,逢人便说袁世凯了不起,肚子里能撑船,是做大事的人物。显然,在叔叔李莲英那里,也不少说袁世凯好话。

  父亲的手腕让袁克定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从此告别花花世界,全心投入到权力游戏中。

  袁世凯教给袁克定的,可以归结为两点:做人和权谋。做人最要紧的是低调和谨慎,而权谋,则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与现实关系。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的社会里,“结拜兄弟”是袁克定学到的重要一招,他的结拜兄弟既有贝勒爷载振,也有汪精卫,还有革命家蔡锷等。

  这些人政治观点各异,但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袁克定能把他们一一搞定,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大公子看重的不是政治志向,而是现实利益。

  袁克定一次骑马摔伤后,到德国治疗,受到威廉皇帝的接见。德皇认为,德国和日本所采用的君主立宪政体,最适合中国,这对袁克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掌握最高权力,这让袁克定看到了自己当皇子的机会,也为袁世凯最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家书家训悉心点拨 他依然成为风流公子

  和袁克定倾心政治不同,袁克文则是典型的公子哥儿。袁克文出生在朝鲜,他的母亲是袁世凯在朝鲜所娶的三个姨太太之一,嫁入袁府时才16岁。这是一门荒唐的亲事:金家本来以为嫁给袁世凯当正室,结婚后才知道是姨太太,甚至,陪嫁过来的两个丫鬟,本来是陪伴小姐的,也被袁世凯收做姨太太。

  不过,袁世凯对袁克文绝对是疼爱有加。这种疼爱,体现在一个“严”字上。袁世凯有很多写给家人的书信,其中有封《示次儿书》就是专门写给袁克文的,那一年袁克文才十岁。

  袁世凯在信中写道:“近闻你行事喜效名士,此非具有真才实学者……安得将所读之经史子集,尽记头脑,以充腹简,唯有勤动笔多思一法。于读书时,将典故分门别类,摘录于日记簿,积久汇成大观。”(如左图)袁世凯还为袁克文拟定了一份立身课程,值得如今做父母的认真借鉴——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贪恋衾绸;

  习字:早餐后习字五百,行楷各半;

  读经:刚日读经,一书未完,勿易他书;

  读史:柔日读史,日以十页为限,见有典故及佳句,随手分类摘出,以资引用;

  作文:以五十为作文期,以史论时务命题,兼作诗词;

  静坐:每日须静坐一小时,于薄暮时行之,兼养目礼;

  慎言:言多必败,慎言,即所以免祸;

  运动:早起临睡,须行柔软体操;

  省身:每日临睡时须自省,一日做事可有过失,有则勿惮改,无则加勉;

  日记:逐日记载毋间断,将每日自早至夜,所见所闻所作之事,一一记出。

  尽管对儿子用心如此,最后袁克文却依然以“民国四公子”的风流倜傥而青史留名。

  宠爱宽容都给女儿 不嫁皇帝也只是一笑

  在女儿中间,袁世凯最宠爱三女儿袁静雪。这位严父明白女儿要富养的道理,对袁家的“公主们”管教比较宽松。

  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中回忆,有段时间,她和二姐曾经让袁克文带着自己出去看戏,每天从袁府里进进出出,黄包车就停在大门口,袁世凯只作不知。

  袁静雪在教馆里顽皮,把石笔研成粉末撒在讲台上,来授课的老师当场滑倒。五姨太向袁世凯报告这一情况后,袁世凯只是把袁静雪叫来,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便不管了。

  五姨太为这件事把袁静雪关在屋子里重重责打,袁世凯知道了,板着脸对五姨太说:“下次你再这样打她,我就这样打你!”

  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时,曾打算将袁静雪许配给宣统皇帝溥仪,但是袁静雪又哭又闹,死活不从。袁世凯也不曾为此动怒,只是哈哈一笑,这门亲事也就作罢。

  袁世凯对女儿的态度,彰显出他思想中宽容和新潮的一面。事实上,袁世凯对当时的新思潮都有所了解,尤其是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他很能接受新观念。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客籍学堂,招收顺天、直隶两省客籍官员及幕僚的子弟,袁家子弟更是学堂里的主力。

  后来,袁世凯不仅让自己的子女们到德国和英美等国去留学,还把大哥的儿子袁克暄送往美国读社会学。1920年,袁世凯已经去世,袁克定的儿子袁家融到美国读书,一起去的还有他的两个叔叔:十叔袁克坚,十二叔袁克度,虽然辈分是叔侄,年龄却差不多。

  彼时,袁家已经严重衰败,但是这种向学的风气仍然影响着后辈们。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