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身边的阅读故事:一位六旬老人的阅读人生

2016年03月15日 01: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身边的阅读故事:一位六旬老人的阅读人生
闲暇时间,老刘最喜欢看书。

  中新网北京3月15日电(上官云) 每个人的一生,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书打交道。从小到大,学习知识也好、陶冶性情也罢,书籍的作用无处不在。对于64岁的老刘来说,不管是下乡插队,还是返城后,爱看书的习惯一直伴随至今。他支持国家对“全民阅读”的推动,也希望能在社区能有个公益图书馆。近日,他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用惯了电纸书,但是还是喜欢看实体书,“如果能有这么个地儿让我免费看书,我保证能当个合格的借阅者,对书不会有一点点的损坏”。

  插队时:传阅手抄本 争分夺秒排队看

  老刘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爱看书。十几岁的时候,他来到黑龙江农村插队,这个爱好依然没有变。每年夏天,东北天亮得早,老刘和其他知青们经常三点多就起床,随即开始义务劳动;七点多开始日常工作,一直干到晚上五六点;下班之后吃完饭,又开始义务劳动……

  对于这些看起来有些繁重的工作,老刘说,那会儿都还年轻,不知道什么叫“累”。忙完了这一天,晚上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老刘会“挤”出来看书,“晚上一般有人管着,让你关灯休息,我就趴在被窝里偷偷看”。

  之所以这么废寝忘食,一是老刘爱看书,二是当时条件有限,即便是手抄本,等着看的人都排成了长队,“每回从同伴那里拿到书,双方都得约好了还书时间,充其量也就三天左右——后边还有人等着看呢”。

  “偶尔赶上下雨天,不用出工,或者是到了休息那一天,别人都去走亲访友,我就是待着看书。”老刘说,有时运气好,他也能从其他知青那里借到原版图书,“像什么《林海雪原》、《苦菜花》,同样是争分夺秒地看完”。

  “人家家庭出身跟咱不同:要么是干部、要么是知识分子,来得时候就带了一大批书。还有些有心人,当时自学中学课本,后来就去考大学了。”说到这儿,老刘脸上满是羡慕的表情,同时也微微叹了一口气。

老刘喜欢读经典名著,也爱看伟人传记类的作品。这是他正在阅读的书。
老刘喜欢读经典名著,也爱看伟人传记类的作品。这是他正在阅读的书。

  返城后:业余时间泡图书馆 不吃饭先看书

  差不多1978年,二十多岁的老刘插队回来,来到北京一家工厂上班。他说,跟别的知青工作的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厂子里文化氛围相当不错,还有一座大大的图书馆。上世纪八十年代,业余文化生活不像现在这样丰富,老刘的乐趣就是窝在图书馆看书,“比我年轻点儿的爱看武侠,金庸、古龙、梁羽生什么的。但我看不进去”。

  跟“小年轻”不同,当时三十岁上下的老刘爱看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那会,单位办了文化补习班,老刘也跟着上课,“我初中没毕业就下乡了,文化知识有限。图书馆里头那些国外译本特别多,我也不太会选,就借出来挨个看:就是想看书、学东西”。

  不久,贾平凹、莫言等一众后来名声大噪的作家“出道”了,他们的书随之流传开来。对于这类反应农村题材的作品,老刘很是偏爱。他说不上到底好在哪里,只是觉得自己能“看得进去”,“这类书写人性、情节都非常真实,就好看”。

  “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我真是做到了‘手不释卷’,不管上班多累,只要拿到一本可看的书,一定是恨不得马上翻完。有时候眼睛都睁不开了,也舍不得放下。”唯一让老刘耿耿于怀的是,自己记忆力太差,书里好多内容“搁下就忘”,“八几年的人们,普遍爱看书”。

  再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工厂图书馆的书不再更新了。老刘失去了这个看书的根据地,开始自己买书。他有点儿遗憾地说,自己水平有限,买书只能跟着市场推荐走,“不太知道怎么选书”。

电纸书(左一)是老刘近年来的读书“神器”。
电纸书(左一)是老刘近年来的读书“神器”。

  老新潮:用惯电纸书 仍然爱看实体书

  老刘这个买书的习惯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儿子送给老刘一部kindle。从那以后,老刘开始用它看书,“里边图书分类明确,总量多。有好些是免费的,还有的是一折、三折。前些年流行的《狼图腾》我看,伟人传记类也爱看”。

  不管畅销书还是经典名著,老刘都是“通吃”。他觉得,看书能了解一个人思想层面的东西,《陆犯焉识》也买过,“我手机里还存着莫言的全套作品集。他跟贾平凹一样,很少在书里讲大而空的道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描绘得活灵活现的。看完一本还想看下一本”。

  不过,也不是什么书都能让老刘点赞。比如大热的《鬼吹灯》,老刘就不怎么喜欢,觉得情节“太离奇”,“大概看一遍就过去了”。

  前些年,网上流传着一个“死活读不下去”作品排行榜,《红楼梦》高居前列,原因是不少年轻人留言表示“太难懂”,看不下去。老刘没这个困扰。他说,《红楼梦》自己看了不止一遍,“里头关于服饰的描写,还有一堆堆的诗词歌赋,也会看不懂。那就搁在一边,缓一缓,回头接着看”。

  “现在我除了每天固定的时间看看股票,剩下的就还是看书。要是有好书,股票也不看了。”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们,似乎对书籍有着特别的喜爱和珍视。老刘说,“当时书店也特别多,只要有卖烟酒糖茶的地方就有新华书店。我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很怀念”。

  虽然挺新潮,好多年一直用kindle看书,但老刘说,还是喜欢看纸质书,只是苦于书价太高,书的存放也是一个问题,只好望之兴叹,“一本买得起,两本买得起,但是再多了,就不是我能负担的了”。

  “如果社区里能有个公益书屋之类的设施,能让爱看书的人免费借阅,那当然是好。”老刘憧憬道,“像我这样的读者,肯定会爱护书籍,保证借出来什么样,还回去还是什么样。不会有一点破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