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麻将 摆地摊 老人的“马路生活”很无奈

2016年04月25日 16:1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TAKEFOTO供图

  春暖花开,人们走上街头,享受着北京春意盎然的景色。然而,有这样一批老人,他们不赏花,不踏青,也不为赚钱,却花去大把的时间“泡”在街头打麻将、摆小摊、给人理理发,过着另一种“马路生活”。记者走访发现,这些老人看似悠然自得,实际上欢笑背后却藏着深深的无奈。

  搓麻

  花两块钱就能乐和一下午

  ■人物:张奶奶 83岁 (儿女不在身边,社区没有活动场地)

  ■地点:小街桥东侧滨河路

  下午1点40分,83岁的张奶奶骑着三轮车出现在小街桥东侧滨河路边的牌桌前。停下小车,拿出一杯温水,张奶奶站在树下一边聊天一边等待着其他牌友,招呼齐另外三人后,老人家交给租牌人两块钱,开始了下午的活动。作为一位独居老人,跟牌友聊天打牌成了张奶奶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

  每天中午过后,这一小段滨河路的人行过道上就变成了热闹的“桌牌大排档”,100多米的距离摆放着约30张桌子,是周围和平里片区的老人们相约活动的地方。他们中间有80多岁、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也有60岁上下刚刚退休的低龄老人,甚至还有几位坐在轮椅上被家人、保姆推着过来的“轮椅小分队”,大约能聚齐150多人。即使是寒冬数九、酷夏三伏,老人们也从未间断过。

  张奶奶是这片露天活动的忠实参与者,上午收拾家、洗衣服,中午吃完饭后歇一会儿,就准时从家中骑车出发,一直到5点多,整个下午都在这度过。因为多年前老伴去世,大儿子和女儿在美国定居,小儿子家住天通苑,老人一直独自居住。“儿子让我留在美国,但我类风湿关节炎很严重,走路不利索,不想待在那里。”每次说起大儿子,老人家都难掩心中的想念,眼泪在眼睛里不停地打转。老人说,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就是她生日那天,儿子女儿都会从国外回来陪她一起过。

  “我每天在家都是一个人,就盼着下午在这儿和牌友们打牌、聊天。”张奶奶说,来这里打牌不为赢钱,就为和大伙在一起有个好心情,“即使输个百八十的,也高兴”。

  一起打牌的其他老人也表示,因为子女工作太忙,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孤单,而社区里也没有更多适合老人娱乐的场所。记者走进张奶奶家的小区,狭窄的道路连汽车都不够停,更别提给老人留出一块完整的地方搞活动了。

  摆摊

  打发时间还能锻炼脑子

  ■人物:高奶奶 88岁 (老伴去世,社区文化活动没兴趣)

  ■地点:垂杨柳北里人行道

  只要天气好,垂杨柳北里街上,就会出现一个老太太的身影,附近摆摊的商贩和不少老居民都认识她,她是这条街上年纪最大的小商贩。

  高奶奶住在广渠门附近,距离垂杨柳北里这条街也就几百米的距离。一早,她会推着那辆破旧的小推车,从广渠门慢悠悠地“挪”到垂杨柳北里,再慢悠悠地把车抬到人行道的台阶上,然后一样一样地将包里的物品摆放在床单上,鞋垫、袜子、卡套、发饰……一眼看去,她卖的小商品还真不少,差不多有三四十样。

  “奶奶,您有比我这个大点儿的卡套吗?”老太太伸手接过记者手中的卡套,翻看了两下,“有,那个就行,你自己拿起来比比。”对于出售的商品,她了如指掌。“这个就挺好,多少钱?”“8块。”老太太脱口而出。一笔小生意就这样成交了。

  拿着新买的卡套,看着眼前这位脸上满是皱纹的白发老太太,记者更愿意跟老太太聊上两句。一聊不要紧,这才知道,老太太已经88岁高龄,除了脸上的皱纹深邃些、腰背驼一些,无论是言谈还是思维,都很难和88岁的年纪相匹配。

  “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出来摆摊啊。”记者心想,88岁的老人竟然还要出来养家糊口。“我这就是玩儿,打发时间,顺便锻炼锻炼脑子。”原来,高奶奶已经在路边摆了几个月的摊儿,所有出售的小商品都是儿子帮忙进的货,把进货的价钱告诉老太太,剩下的就由她自己来处理。

  老太太对买卖并不计较,谁看上了什么,给的价钱差不多她就卖掉,有个小朋友看上了她摊位上的毛绒玩具,两块钱她就卖掉了。记者问她:“为什么不去社区参加唱歌跳舞啥的?”“我这么大岁数了,谁还加我玩儿啊,老伴走得早,前几年还打麻将,现在麻将都打腻了,所以出来摆摊儿了。”高奶奶说,她几乎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兴趣小组,那里就是唱歌跳舞写大字,“像我们这样没有什么文艺细胞的老人,怎么都融不进去。”

  理发

  不图赚钱只因闲不住

  ■人物:李大爷 65岁 (来京帮带孙女,给居民理发怕人嫌弃)

  ■地点:东直门附近马路边

  一辆电动三轮车,载着剃头刀具、喷水壶、鐾刀皮带、毛巾、围布、扫帚和一把椅子,这是李大爷每天出门要带的全部家当。因为儿媳去年生了二胎,65岁的李大爷从老家山东滨州来到北京,帮忙照看上了小学的大孙女。

  “咱是干活的人,在家闲不住。”李大爷操着山东口音说,他每天把孙女送到左家庄小学后,就会在东直门附近的马路边把椅子支上,给行人理发。“我从18岁开始在集市上给人家理了20年的头发,后来种庄稼,现在人老了,又捡起了老手艺。”因为觉得手艺简单,李大爷剪头发只收6块钱。但他也有个原则:只给男士理发。“我不图挣多少钱,就为给自己找点儿事干,咱的水平一般,只能理个平头、寸头啥的,一般女同志要求多,如果理完人家不满意,还会闹得大家不愉快。”

  下午3点10分,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骑车经过,在穿着白大褂的李大爷面前停下了。“您给理个短点儿的寸头。”李大爷笑呵呵地请客人坐下,给他披上毛巾、系上围布,然后拿出剃头刀开始工作。不同的部位用不同型号的刀具,耳朵后面和脖子后面再特别处理,工作中的李大爷特别认真。15分钟后,理完发的小伙子站起来用手机照着看了看新发型,给李大爷递过去6块钱。“来这儿理发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偶尔也会遇上年轻人,平均每天七八个人吧。”李大爷说,理发收入的钱他几乎都给孙女当了零花钱。

  星期一4点半接,星期二2点50接,星期三3点半接……因为在学校上了不同的兴趣班,孙女每天放学的时间都不一样,可李大爷记得特别清楚,不管有没有顾客,他都会准时走到学校门前等着孙女。“等二孙子能上幼儿园了,我就回老家去,在这待着不习惯。”李大爷说,儿子上班辛苦,来北京就是为了给他们帮忙,但他还是打心眼里希望回老家生活,特别怀念庄稼地里的好空气。

  为何把理发摊儿摆上了马路,而不是在社区?“哪儿有地方啊,也没营业执照,不会让咱摆啊。”其实李大爷更想为社区的老人义务服务,可他也不知道该找谁联系,而且还会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毕竟咱是农村来的,人家万一嫌弃怎么办。”

  [记者手记]

  “马路生活”

  填补的是寂寞

  别看老人们在马路上乐和地打着麻将、摆着小摊、理着头发,他们忙着填补的其实是心里的寂寞和老年生活的枯燥。

  剧场、茶社、足疗馆……这些休闲娱乐场所对于勤俭节约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他们只能局限在一些不需要额外花钱的公共场所,于是,路边、公园、广场都成了老人们自寻乐子的去处。而有些年纪大、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则只能在小区楼下晒晒太阳,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脱离了工作的束缚,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而,除了含饴弄孙,不少老年人在这个偌大的城市却找不到更多适合自己的消遣方式。如何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保证老有所乐?老人自身要发展兴趣爱好,儿女要尽可能地陪伴,社区要关爱和组织多元化的集体活动,政府部门也要在加强养老政策的同时拓展更多免费的、适合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场所,让更多的老人远离“马路生活”。

  本报记者 兰洁 叶晓彦

  J235 J224

【编辑:尹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