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罗家宝追悼活动昨举行 大师驾鹤去粤剧当如何?

2016年04月26日 10:36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追悼活动昨举行

  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吴大海 通讯员 梁彦兰

戏迷追思罗家宝

  戏迷追思罗家宝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摄

  呜呼,“虾哥”去矣!25日,已故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虾哥”罗家宝追思活动在广东粤剧院举行。同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在京逝世。老一辈传统戏剧艺术大师相继离去,令“粤剧如何发展、传承”的问题更引关注。罗家宝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答案:“以身作则传帮带,创新思考引新人!”

  惜别宽厚长者

  “又一位‘元帅’离开了。”活跃在粤剧、电视荧屏两条战线的著名粤剧艺术家卢海潮感慨道。初中毕业时,卢海潮参加广东粤剧院的招生考试,唱的就是“虾哥”的曲子,最后顺利入围。入行后,卢海潮曾与“虾哥”合作演出《乱世姻缘》,深感“虾哥”的平易近人:“他知识渊博,却没有一点架子,总是叫我‘细佬’。”在给“虾哥”的遗像献过花后,卢海潮表示:“希望‘虾哥’在天之灵,能保佑粤剧继续繁荣发展!”

  25日当天,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也来到现场给“虾哥”献花。作为广州市文化行政部门的一把手,同时也是“虾哥”的忠实戏迷,陆志强为“虾哥”的离去深深惋惜。

  “我都喜欢他半个世纪了!”说这话的戚师奶今年68岁,当年十来岁的她就已经是“虾哥”的粉丝。用现在时髦的话讲,戚师奶当年可是个十足的“虾迷”。时光荏苒,当时系着红领巾追“虾哥”的她现在已是广东粤剧虾腔艺术研究会的理事。她告诉记者:“我在农林下路小学教了几年粤曲班。我打算最近带小朋友们来,既是送‘虾哥’一程,也告诉他们,粤曲、粤剧就是在‘虾哥’这样的艺术家手里发扬光大的。”

  做好粤剧传承

  像粤剧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观众们对舞台上的演员更迭非常敏感,用了新人的剧目不仅上座率低,观众还会要求降低票价。业界的普遍做法是让新人不断地练习,而“虾哥”的观点则不一样——“应该给新人机会上台演出,一边学习,一边推他们上舞台,这样成长才会快。”

  1990年,蒋文端刚从粤剧学校毕业,来到广东粤剧院二团。当年,蒋文端获得了与“虾哥”合作的机会,但彼时两人的艺术水平相差过大,无法演生旦戏,罗家宝便主动提出专门打造一出新戏。“于是我们就排了一出新戏,叫《西域风烟西域情》,他演班超,我演班超的女儿,这样来帮助我成长。”蒋文端回忆。去年年底,蒋文端与“虾哥”共同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工程,现已成为群众认可的粤剧名家。一提起对她有点拨之恩的“虾哥”,蒋文端的尊敬之情便溢于言表。

  “虾哥”生前好友、著名粤剧编剧、戏剧评论家潘邦榛表示,“虾腔”使粤剧更亲民,也让老百姓更喜欢粤剧。潘邦榛介绍,广东粤剧虾腔艺术研究会已出版《罗家宝的虾腔艺术》、《罗家宝粤曲集》两本专著,反响甚佳,“下半年我们将继续组织研讨会,收集其他零散的粤曲,继承‘虾哥’的遗志,演好、唱好粤剧就是对‘虾哥’最好的悼念。”

【编辑:左盛丹】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