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非遗活态传承留住乡愁 筹建数字库共享文化(图)

2016年05月19日 17: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非遗活态传承留住乡愁筹建数字库共享文化(图)
    资料图:每年春节期间,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畔的村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昼”的习俗,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等模样,挨家逐户地欢跳,意在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避难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顺。该传统习俗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

  中新网兰州5月19日电 (记者 丁思)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彩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提供的信息披露,该省正在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各种数字技术进行抢救性保护,并计划启动非遗保护数字化工程,实现文化共享。

  甘肃是文化部第一批非遗保护试点的10个省份之一,也是最早投入保护工作经费的省份。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甘肃制定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年6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主任科员刘卫华19日接受记者专访介绍,该条例明确了保护的主体和工作重点,除了做好抢救性记录,“我们所有的非遗工作基本上都围绕传承人来展开,注重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首先要有人的存在,人是最为核心的”。

  2012年后,甘肃省文化厅对省内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人民币的传承补助费用,并明确责任和义务。“每年年底,我们对每一位传承人都设有考核机制,他的传承计划实施情况,传授技艺的徒弟数量,当地民众反响等等,明确传承人的职责”,刘卫华说,除了资历深的老艺人之外,也鼓励中青年艺人都加入到文化传承、保护的队伍。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以此增加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归属感,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真正涵义是“传承和创新”。甘肃省文化厅对全省传承人在高校进行“开班辅导”,教授关于该技艺的相关前沿理论和创新思维,也为高校学子和传统老艺人之间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开班科目主要涉及雕刻、唐卡等传统技艺。此外,该厅还积极协助传承人及其作品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市场。

  启动非遗数字化工程则是甘肃接下来的重点任务。刘卫华介绍,甘肃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启步较早,2008年甘肃已尝试建设非遗数据库,但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保护机构空缺,该项工作一直停步不前,早期建设的非遗数据库目前已无法使用。

  刘卫华说,现代科技手段已经非常成熟,甘肃计划建立非遗数据库,将所有搜集到的非遗项目资料,分门别类,首先在省内实现数据共享,其次是为专家、学者研究提供资料,最终面向全社会实现文化共享的目的。

  刘卫华说,在非遗保护取得成果的同时,当前甘肃非遗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从外部来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压缩了非遗存续的文化空间,一些非遗得以孕育、滋养和传承的人文环境逐渐消失;从内部来说,可持续的保护机制虽不断完善,但项目保护情况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传承保护水平不高,正在影响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民俗、手工艺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急需要优先进行保护,我们正在努力地进行记录,至少在将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想要回看时,还有一份保存完整的资料。”刘卫华说。

  据甘肃省文化厅统计,甘肃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3项,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0多项;有617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花儿、皮影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前,甘肃已出版非遗保护成果专著199部,字数达到4450万字;拍摄视频专辑795部,时长为6.12万分钟;建成非遗博览馆87个,建立各类项目保护基地69个。(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