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泉州民间收藏者的“海丝情缘”

2016年05月29日 12: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泉州民间收藏者的“海丝情缘”
泉州民间收藏者郭福荣展示收藏的瓷器。 廖静 摄
泉州民间收藏者郭福荣收藏的一套林鸿禧1959年所做的潮州泥塑戏曲人物《秋香》。 廖静 摄
泉州民间收藏者郭福荣收藏的一套林鸿禧1959年所做的潮州泥塑戏曲人物《秋香》。 廖静 摄

  中新网泉州5月29日电 题:泉州民间收藏者的“海丝情缘”

  作者 廖静

  “泰兴号”沉船出土的文物、印有海外文字的出口型瓷盘、各种具有海外风情的古代生活器皿……郭福荣的家,俨然就是一个缩小版博物馆。一件件与中国古老“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藏品,琳琅满目。

  郭福荣是福建泉州的一个民间收藏者。郭福荣的家位于泉州北峰,一幢四层楼,就是他的藏品展示馆:从一楼到四楼,瓷器、像章等藏品摆得满满当当的。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里至今保留着九日山祈风石刻群、开元寺、清净寺等丰富的“海丝”遗迹。成长于泉州的郭福荣,用自己收藏的一件件古物讲述他的“海丝情缘”。

  20世纪60年代,郭福荣还是工厂里一个普通的像章制作工。由于这段工作经历,他与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段时间,他收藏了200多个品类的毛主席像章。经过20多年的积累,他现已收集上万件“红色”藏品,成为泉州拥有“红色”藏品最多的民间收藏者。

  郭福荣从40多岁起踏上收藏之路。辗转福州、泉州、北京、贵州等全国各地,他除了去古玩市场,还经常挨家挨户“寻宝”。

  长期外出“淘”古物,郭福荣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眼光。很多人都追求完美的物件,而他看重的是古物的些许残缺,如一个清代的持书观音,经书已经丢失;如一套林鸿禧1959年所做的潮州泥塑戏曲人物《秋香》,其中一个人物的手不见了……他认为,这些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虽然部分古物有些残缺,但它们确实存在于这片土地,历经了风雨沧桑。”郭福荣说。

  “除了对红色文化热爱外,我也收藏‘海丝’古物。”郭福荣指着家中的一个角落说,堆放的是景德镇、德化窑、漳州窑等处生产的系列花瓶、瓷盘、佛像等古物。

  一头“扎”进瓷器的收藏,郭福荣已经有了5000件以上的瓷器。其中,有兔图胭脂盒、饭盒、铜油灯等古代生活物件,也有美人脸花插、西洋十字架古代装饰品。

  “这些是曾经见证泉州海外交流的‘物证’。”郭福荣说。

  在泉州、福州等地许多街巷,郭福荣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除勤于四处奔走外,要想得到一些稀罕物,查阅书籍、掌握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种类是必不可少的。”

  郭福荣爱上了“海丝”故事。指着家里收藏的一个明朝杯,他告诉记者,这个八面酒杯是出口的“中国白”德化瓷,讲述着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每一个面都有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下跪的迎亲者、弹琵琶的随行乐者、持大蒲扇的侍者等,“这是向世界讲述中国唐朝的故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热潮的兴起,郭福荣的藏品渐渐成了福州市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等专业展馆的“常客”,展示“海丝”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

  “德化窑、漳州窑、晋江磁灶窑等都是古代重要的外贸窑口,泉州与海外交流的物证也很庞杂。”67岁的郭福荣表示,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继续收藏到一些有故事的古物,来印证泉州这片土地曾经经历的历史。(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