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非遗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2016年06月09日 09: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天津6月9日电(记者 蔡志坚)一群好奇的观众,围着一个80岁的老头,只见刻刀翻转起落间,一个关羽的形象初现模样,这一刻仿佛只属于他和他的皮影世界。

  年事已高,说话已不再流利,谈起皮影雕刻技艺,张老打开了话匣子,对皮影雕刻技艺的情感源源不断地向外涌出。

  11岁那年,张魁接过父亲手里的刻刀,开始了自己70年的皮影雕刻手艺人的生涯。上色、绘画、贴驴皮雕刻,一刀一刀70年来孜孜不倦。

  张老用的椴木案台,表面涂了一层蜡,但是千疮百孔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做过多少个皮影张老早就记不清了,“当初蓟县有38个皮影戏班子,用的全是我们家做的皮影”,说起这个张老透露着一股自豪。“《唐王东征》《西游记》《八仙过海》,唐宋元明清的故事,都能做”。张老说一套《西游记》不仅只有师徒四人,还有山水、房屋、动物、妖怪、神仙等等,至少要用5大张驴皮,做三四年时间,有的时候凌晨三点就起来做。

  “该方方,该圆圆,做的多了,刀工越来越稳,做的也就更好了。”张魁的皮影雕刻技艺,早已获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说起自己做的皮影,他指着自己父亲曾经做的一个皮影说“我父亲做的比我做的更魁梧更神气。”

  同样是11岁那年,河北永清县的徐艳丰喜欢上了同村老爷爷的蝈蝈笼子,不久年幼的徐艳丰就用高粱秆仿造出一个。慢慢的高粱秆做的花灯、凉亭都从这个农村小伙儿手里造了出来。从那时候开始,高粱秆扎刻艺术成了徐艳丰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时候人都要下地劳动,不努力劳动就被视为没出息。“谁说也不听,打、骂、轰走、不给饭吃,也还做,就是这么喜欢”。14岁那年,徐艳丰觉得天安门特别漂亮,他找了一张天安门的张贴画,用了3年7个月,制作出一个2米长的“天安门”扎刻模型。

  白塔、佛香阁、故宫角楼、滕王阁、黄鹤楼、应县木塔,65岁的他现在已经做了100多件各类古楼亭扎刻模型。中国美术馆,日本、英国、法国等好多国家都有收藏他的扎刻作品,“每一个都跟自己的孩子似的,抱走了我心疼。”

  不认字的徐艳丰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他所做的高粱秆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中,包含了平衡、稳定、榫槽角度等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的知识,还极具观赏价值。

  “一开始绝对没有现在这么精致,可是越摸索,精神越充足,这件做的不理想,下件我一定想到把它做理想。有的时候干农活回到家,累的不行,但是慢慢摸索起来,越做越精神,我干到过公鸡打鸣,这件事儿要干好就必须下功夫。”

  2008年“秸秆扎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艳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徐艳丰说,年轻的时候喜欢干这个,大家都觉得没出息,甚至都娶不到媳妇,盖不起房子。“现在我这一个模型能换3套房。”

  6月9日,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68位传承人在现场向观众传递融入生活的工匠精神。(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