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童书市场观察:频掀“版权大战”?家长面临选书难

2016年07月16日 0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童博会上,读者正在翻看图书。上官云 摄

童博会上,读者正在翻看图书。上官云 摄

  中新网北京7月16日电(上官云)精美的装帧设计、色彩鲜明的插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类似精致的少儿读物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图书市场上。随着亲子阅读兴盛等原因,国内童书市场一路向好。不过,记者通过连日来的采访发现,繁荣的背后仍有“隐忧”:据业内人士透露,虽童书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抢版权”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读物,家长们对如何选书,仍然十分“犯难”

  近来,电商平台上花样繁多的童书,童书博览会读者爆满,立体图书、VR技术引进……都在展示同一个现象:国内童书市场变得愈加火爆,但“偏爱引进国外畅销童书”的现象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

  7月8日,中国童书博览会正式开幕。在现场,记者了解到,像蒲公英童书馆、北京出版集团等出版机构,很多都致力于引进国外童书作品,包括“成名已久”的获奖作品。蒲公英童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我们出版的书,30%是原创,70%是引进。”

《给儿童的物理科学书》书封。电子工业出版社供图

《给儿童的物理科学书》书封。电子工业出版社供图

  “引进的国外童书卖得很好,像《神奇校车》系列图书、《地图(人文版)》《地下水下》、《斯凯瑞金色童书》都是如此。”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出版机构偏爱引进国外畅销书也属正常现象,“从市场角度来说,这类书更好做一些”。

  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亦表示,童书在社里所占的出版比例也比较大,国外引进作品也又不骚,“我们很早就开始做童书了,毕竟这块的市场很有潜力”。

  “国内童书市场的确对外国作品比较青睐,引进这些书也可以给我们的童书创作提供借鉴。”但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分析国内童书市场出版物构成,要从整体来看,“国内这些年原创童书还是越做越好的”。

童博会上的家长和孩子们。上官云 摄

童博会上的家长和孩子们。上官云 摄

  童书市场的红火,一个直接表现便是童书出版物的增多。然而,在童博会上,常常能听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儿子4岁了,我该为他选什么样的书看?”、“绘本是国产的好,还是国外引进的好?” ……在阅读推广人袁晓峰眼里,这意味着家长们面临的“选书难”问题较为严重。

  如袁晓峰所说,近日公布的一份《中国城市儿童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孩子家长认为当下童书市场有些“乱与杂”,“杂”即指的“种类繁杂,质量参差”等,不知如何选择合适图书的家长超过了40%。

  “这些年,中国儿童的阅读状况是越来越好的,家长们会有意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袁晓峰表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近来每年大约有4万多种童书出版,家长面对这么浩瀚的出版物,几乎不知如何下手”。

摆渡船当代世界儿童文学金奖书系《冰雪森林》书封。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供图

摆渡船当代世界儿童文学金奖书系《冰雪森林》书封。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供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卫弘认为,任何一个图书细分市场都存在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只童书市场如此,“如何选书,关键看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兴趣点在哪里,这个是因人而异的”。

  “选择给孩子的书,一定要从儿童视角出发。而不是站在大人立场上,总想要教育孩子。”袁晓峰支招,选书要能够触发童心,“得相信故事的力量”。

  随着国内童书市场这块蛋糕越来越大,分蛋糕的人也在增多,相关问题随之凸显。刘卫弘指出,大致十年前,童书占整个图书市场的比例约为9%,现在这个数值接近20%。

  “目前童书市场的一些品种结构还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孩子的出生率有所提高,家长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图书消费水平提高,国内童书市场未来还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刘卫弘称。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书封。蒲公英童书馆供图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书封。蒲公英童书馆供图

  童书市场一路向好,出版机构之间则开展了你争我夺的“版权大战”。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认同这种说法,她指出,不懂童书的机构要切入这个市场,省事的做法就是由引进国外童书入手,“这就抬高了国外童书版权价格”。

  “业内认为,童书‘黄金十年’自2012年开始,在发展的爆发期,确实有些混乱现象,但度过这个时期后就会走向稳定,对出版机构、童书作品就有一个淘汰、存留的过程。” 颜小鹂称。

  在颜小鹂看来,童书出版最终还是要注重内容,做好一本是一本,而不是天天“抢新书”,人力跟不上的话,书的品质就会受损,“出版社,还是得练点定力”。(完)

【编辑:史建磊】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