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谭嗣同故居破败不堪 租房人眼中的“紧俏货”

2016年09月21日 0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北京谭嗣同故居大门及过道。上官云 摄

北京谭嗣同故居大门及过道。上官云 摄 

  中新网北京9月21日电(上官云)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现在北京的谭嗣同故居,便是他当年被捕的浏阳会馆。近日,记者来到此处走访,发现这处故居已成为附近居民口中的大杂院,破败不堪;并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其中私搭乱建的小房子都成为一些租房人眼中的“紧俏货”。

  挤满私搭乱建小屋的故居

  北京的谭嗣同故居位于北半截胡同,与四周的高楼大厦比起来,尤其显得破败不堪。记者到访时,一位老人正坐在旁边的院门口乘凉。面对询问,她连连摇头:“就是立了个文保的牌子,院子里早没什么文物了,都是住家儿。大概有二十多户,跟大杂院没什么两样”。

  空塑料瓶装在塑料袋中,随意丢在在北京谭嗣同故居内。上官云 摄

空塑料瓶装在塑料袋中,随意丢在故居内。上官云 摄

  如老人所说,走到故居门口,能看到右手边的墙上有成排的电表,以及捆成一团的线路。走进院内没几步,便能闻到下水道散发出的奇怪味道。

  “大杂院人多,垃圾有时候就有人随处扔。”院里的住户刘丽(化名)一边摇头一边说,“人多了,环境难免差”。

  粗略一数,在目力可及的狭小空间内,挤着十来间小屋子,有的门窗破旧,玻璃蒙灰。刘丽告诉记者,好多都是私搭乱建的,“没办法,不够住。几乎每家都把房子接出来过”。

  “我刚到这儿的时候,院子比现在还破。地是土地,高一块低一块,下雨就积水。后来我们老是找,才给修上了砖地。”刘丽无奈地说,年轻人都愿意住楼房,“我们老了,就这么瞎凑合吧”。

  北京谭嗣同故居内随意摆放的杂物。上官云 摄

北京谭嗣同故居内随意摆放的杂物。上官云 摄

  “都盼着拆迁,但一直没什么消息。”刘丽叹气道。

  租房人眼中的“紧俏地段”

  居住环境虽然并不太好,但谭嗣同故居里的小房子却是一些租户眼中的“紧俏货”。用刘丽的话来说,是租房的人“特别多”,“房子几乎就没有空着的。这儿吧,地理位置挺好,买菜做饭什么的都方便”。

  “我们前院基本都是自己住,后院租出去的多。有管存车的、开出租的。”刘丽说,至于房租,一间小房子就得一个月一千五百块,“所以有的是两三个人合租一间,一人拿几百块就行,总比楼房便宜”。

  她的话得到了印证。顺着通道往里走,很快能看到一扇朱漆小门,相对干净整洁,一位中年人正从里边走出来,他说,这是南院,也有不少住户。

  北京谭嗣同故居内,像这样的小房子几乎随处可见。上官云 摄

北京谭嗣同故居内,像这样的小房子几乎随处可见。上官云 摄

  “你要是租房,里头刚好有一间只有一个人住的,就是贵点,一个月两千多块”。中年人说,“这个地段很俏,几乎有空的就会租出去”。

  连接后院与前院的,是一条逼仄的小过道,窄得几乎仅容一人出入。下午四点多,张云(化名)正接孩子放学回来,打算穿这条道,回后院的出租屋。

  “后院跟前院是一体的,现在好像也没空房了。”张云说,里头的屋子都是挺小,至多也就十三四平米,但很紧俏,“不同的房子,租金一个月一千二三的都有”。

  浏阳会馆往事

  居民口中的“大杂院”,即谭嗣同故居,曾是过去颇有知名度的湖南浏阳会馆。据公开资料显示,谭嗣同当年住的屋子,就在浏阳会馆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

  北京谭嗣同故居内狭窄的小过道,几乎仅容一人出入。上官云 摄

北京谭嗣同故居内狭窄的小过道,几乎仅容一人出入。上官云 摄

  此外,会馆里还有当年清末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曾来此考察的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也说,谭嗣同当时是临时在这儿居住,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

  慈禧发动政变后,搜捕维新志士。曾有人劝谭嗣同逃往国外,但遭到拒绝。据记载,1898年9月,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继而被杀害于莱市口。

  在院门口,有一块“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显示在1986年,这里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浏阳会馆已经成为大杂院了。”刘阳表示,现在基本已看不出院子原本的格局。

  专家:如何保护需慎重规划

  “保护谭嗣同故居”的呼声,数年前便已出现,并见诸报道。但据刘阳分析,不只是谭嗣同故居,很多名人故居的保护关键要解决的就是“谁来保护”的问题,“这涉及产权、大额维护资金等多方面的问题,仅靠相关文物部门来做这件事难”。 

北京谭嗣同故居的文物保护标志。上官云 摄
北京谭嗣同故居的文物保护标志。上官云 摄

  “拿谭嗣同故居来说,首先要有一笔钱安置里头的住户。”刘阳算了一笔账,“里头有二十几户人家,光这笔钱就得几千万;另外,即使这个环节顺利完成,那么修缮、重建的费用从哪里来?”

  即使以上两个难点都解决了,接下来还要面临如何保护利用的问题。刘阳说,目前关于名人故居的认定,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衡量标准;而且,并非所有的名人故居都一定要以建博物馆或纪念馆对外开放的形式来保护。

  “相对于同时代其他人,谭嗣同的知名度并不是最高的。”刘阳举例,如果规划成博物馆对外开放,馆内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又需要一大笔资金,“资金由何而来,这都是故居保护需要面对的问题”。

  “如何保护名人故居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还得多方合力、慎重规划。”刘阳解释道。(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完)。

【编辑:吉翔】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