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斯诺后代谈《西行漫记》:“很遗憾,年轻人都不知道了”

2016年10月12日 14: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 曾鼐)12日,北京天气阴郁,透着阵阵凉意。但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鲜花环绕在埃德加·斯诺墓碑上,其上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当天,斯诺后代及诸多中美学者、民间友好人士,前往斯诺墓拜谒。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北大校园内。

  埃德加·斯诺是一名美国记者,1928年来华,在中国采访、生活了13年。他曾深入陕甘宁边区近4个月,成为首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他撰写的《西行漫记》(英译文《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及八路军的抗日斗争情况。1937年,该书在英国第一次出版,几周内连续再版七次,引发全球轰动,也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我为姑父感到自豪。”斯诺的外甥埃里克·福斯特(Eric Foster)称:“是听着姑父的故事长大,从小对中国充满好奇”。但成长在冷战时期的埃里克,年轻时没有机会来华,童年里甚至不敢和美国朋友谈论对中国的喜爱。

  6年前,埃里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2010年他踏上中国的土地,并生活至今。“北京和不少西方媒体描绘的不一样,延安也不再是姑父那个时候的延安,中国很现代,越来越开放。”

  如今,埃里克在北京教授英文。近3年来,他走访多地调研《西行漫记》的历史,正在撰写一部儿童读物,讲述斯诺和《西行漫记》的故事。

  “很遗憾,很多中国孩子、年轻人不知道《西行漫记》了,希望能让他们记住这段历史”,埃里克对中新网记者说。

  南希·希尔(Nancy K.Hill)和同事也一直在致力于保存斯诺遗产,她是美国埃德加·斯诺基金会主席。

  南希向中新网记者介绍,斯诺基金会,由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医学院创始人格雷·戴蒙德及夫人创办。在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阅览室内,收藏了诸多斯诺的手稿、档案、电影胶片等。

  “感到很伤心,斯诺在美国并没有在中国如此盛名。”据南希介绍,斯诺从中国返回美国后,由于麦卡锡主义盛行,他被贴上共产党的标签受到限制,不能公开发表文章,他的妻子也被禁止工作,最后斯诺举家离开美国前往瑞士,1972年在瑞士病逝。

  在南希看来,斯诺是一个正直、专业的记者,客观地呈现真相,一生致力于推动美中两国友好交流。“《西行漫记》是一本让人着迷的书,无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应该看看,斯诺值得每个人尊敬。”

  11日至12日,第十七届斯诺研讨会在京举行。该研讨会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大学和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联合主办,天津音乐学院协办。

  该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在北京与斯诺的家乡——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之间交替举行。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田雁表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三次到访,始终努力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周恩来总理曾赞扬“斯诺先生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见证”。

  “纪念斯诺先生,就是希望这份历久弥坚的友谊能绽放新光彩,继续传承中美友好”,田雁说。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顾品锷说,长征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斯诺的采访则让中国革命的践行者为世界所知。

  顾品锷说,研讨会见证了斯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友好交流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很好地继承了斯诺的历史遗产,将沿着这条路继续奋斗。

  据介绍,除了研讨会外,美国参会人员等还将赴中国中医科学院、宋庄等地交流参观。(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