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传承复兴珍稀剧种北路戏

2017年11月20日 2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闽浙交界古村落西浦:珍稀剧种“北路戏”的沉浮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建宁德11月20日电 题:民间传承复兴珍稀剧种北路戏

  作者 吴通华 吴苏梅 何家进

  连日来,在福建宁德市寿宁县凤阳镇新建的北路戏保护与传承基地,不时传出字正腔圆的唱腔。走入其中,舞台上的人且歌且舞,兼文兼武;观众席上的听客倾心聆听,掌声如潮。

  寿宁北路戏保护与传承基地由凤阳镇村民集资修建。作为中国现存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的稀有地方剧种之一,寿宁北路戏不时在这里上演,带领观众回到古老的戏曲里,感受着饰演人物的爱恨嗔痴。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之一,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

  2006年6月,寿宁北路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闽东第一个国宝级文化遗产。凤阳是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早在清嘉庆年间便创办了北路戏班,演出剧目有40多本,参演艺人30多人,一度巡演于闽东各地。

资料图:北路戏表演。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王东明 摄
资料图:北路戏表演。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现年82岁的刘帝艮,是老一代北路戏传人,14岁开始进入北路戏剧团,直到60岁才离开舞台。老人演出足迹遍布宁德及浙江泰顺、平阳一带。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颇为兴奋,“现在做梦仍在演戏,北路戏真的不能没有传人。”

  为复兴北路戏,凤阳村民及北路戏老艺人,去年以来自行发动民间力量筹建演练中心舞台,整理剧本戏谱遗存,重拾行头道具,吸收民间编演力量组合新团队,并在农忙时演练不辍。

  新组建的凤阳民间北路戏剧团团长刘大金称,演练时间每天10小时以上,农忙时早上4点多起床到葡萄园里疏果,7点回家排练,中午再去趟葡萄园浇水;妻子在他的动员下,也加入到排练的队伍中。

  如今,与刘大金一样,凤阳村夫妻上场、父子上阵演戏的还有不少人。

  今年36岁的王龙凤,早年进入福安闽剧团学习,后来与丈夫在福州闽剧团当演员,月收入逾万元人民币。得知家乡筹备成立北路戏剧团时,他们双双辞掉工作返回凤阳,加入剧团,“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北路戏能够再次扬名”。

  更为难得的是,凤阳村民还自发筹款600余万元,无偿投工投劳出让土地,建设了集演艺与展示为一体的寿宁北路戏保护与传承基地,并推进凤阳北路戏剧团组建和后备人才培养培训。

  这样的民间传承,同样涌现在寿宁县的其他乡镇。鳌阳镇北凤社区今年4月召集35名北路戏老艺人和民间戏曲爱好者组建鳌峰北路戏剧团,聘请老艺人为艺术总监,编曲、排练《老仙偷桃》《八仙全台》《财神》等剧目,在乡镇巡回演出。

  传承北路戏,有民间力量,也有官方的扶持。寿宁县专门成立北路戏传承保护中心,开设北路戏艺术表演班,积极培养后备人才,还为留住年轻演员出台了相关政策。(完)

【编辑:周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