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首发 以书载道促文化传承

2018年04月02日 21: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首发以书载道促文化传承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出版座谈会现场。 马悦宁 摄

  中新网杭州4月2日电(童笑雨 马悦宁)用地理展示方寸,用历史丈量未来。4月2日,《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在浙江杭州首发。活动现场,该书主编葛剑雄表示,该书的编撰,意在传承传统文化。他希望能以此为契机,让读者感知中国的发展。

  《中华大典》在钱钟书、冯友兰、钱学森和季羡林等300多位学者的联名呼吁下于1992年启动编撰。25年后,这部包含了24个典、116个分典的皇皇巨著于2017年底宣告竣工,成为了中国涵盖范围最大、字数最多、门类最全的类书。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作为此中之一,由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7年6月完成出版。据悉,该书分为4个分典,共15册,计3092万字,按地域、政区、山川、总论、历史地图等专题将历史文献中相关资料收集、辑录和整理而成。

  “历史地理是研究各个时期行政区划变化、地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既究天人之际,又通古今之变,既探究自然,又观照人文。”谈及图书编纂的意义,西泠印社集团党委书记钱伯皓表示,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只有做好文化传承,才能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于此,葛剑雄表示赞同。在他眼中,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需要由“人”来完成和传承。“如果不去做这一项工作,我们很多学问都会变成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了。”

  “社会上不乏对古籍整理工作的质疑。他们觉得在科技发达的当下,这一项工作是没有必要的。但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模仿阶段,很多事情只有人才能做到。”葛剑雄以搜集元朝前与气候有关的诗句为例指出,古籍整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涉及学科广而又复杂的工作,贵在细致、重在整理,颇具工匠气概,是当下的科技与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大典》的编纂曾一度中断,在葛剑雄看来,这与大多数人对大典的编撰意义认识不足有关。

  “古籍整理不像写一篇论文,马上就可以看到成果,它是遥遥无期的,所以其间很多人难以坚持下去,直至后来中宣部的二次牵头启动。”葛剑雄说,这是中国对继承传统文化的决心,也进一步显现出该项工作的意义重大。他希望,该书的编撰和首发,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详尽的资料,让读者感知中国历史,传承文化。(完)

【编辑:姜贞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