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昌调腔唱响香港 古韵遗风唱新颜

2018年06月29日 1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昌调腔唱响香港古韵遗风唱新颜
    图为:新昌调腔在香港演出 杨炳 摄

  中新网绍兴6月29日电(方堃 范宇斌)归去,携笼女,南陌春愁三月暮,使君春思如飞絮……六月下旬,当中国最古老的声腔之一的新昌调腔再次在香港的剧院内回响,这难得一见的传统古戏,赢得阵阵掌声,也让观众饱览这一“最冷门剧种”的古韵遗风。

图为:新昌调腔在香港演出 杨炳 摄
图为:新昌调腔在香港演出 杨炳 摄

  新昌调腔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从北宋目连戏到老南戏,再到元杂剧、明清传奇、现代戏等剧目,在堪称“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调腔套曲中,风格迥异的南戏北曲水乳交融。

图为:新昌调腔在香港演出 杨炳 摄
图为:新昌调腔在香港演出 杨炳 摄

  “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通过‘帮腔’达到其他音乐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的干唱形式,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技巧,是难以把握的。”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书记、主任王莺表示,调腔虽妙绝,但也给其传承设了难题。

图为:新昌调腔在香港演出 杨炳 摄
图为:新昌调腔在香港演出 杨炳 摄

  新昌调腔与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面临观众流失、演员老化、演出减少、后继乏人等挑战,一度式微。

  “调腔历史上曾两度濒危,抗战时期,兵荒马乱,艺人星散。到20世纪90年代,调腔剧团仅剩20余人坚守。”王莺回忆曾经历的艰难岁月说,“那个时候觉得特别艰难,连女儿都养不下去。”

  岁月流转,舞台下,观众们享受着历史的穿越,领略新昌调腔的绮丽。而舞台上,调腔人很清楚,剧种的传承需要坚守与创新。

图为:新昌调腔在香港演出 杨炳 摄
图为:新昌调腔在香港演出 杨炳 摄

  “调腔里面包含的文化、艺术、情感实在是太多了,越深入,越痴迷。我有时候在担心,这600多年的精髓文化要是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就这样消失了,那是多大的遗憾啊!”“90后”演员王嘉瑜感慨道。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新昌调腔的“春天”又回来了,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的‘输血’,让新昌调腔活了下来,活着是希望老祖宗留下的国粹能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田敏如是说。

  “我们在剧本编排、表现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如《挑水伯》一剧,用传统锣鼓五场头开场,并配置了丝弦和部分西洋乐器,丰富调腔音乐。调腔团还主动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寻求更大的舞台。”王莺表示,新昌调腔“走出去”就像鱼游进了“活水”,古老剧种焕发出新生命。

  回忆起五年前新昌调腔首次到香港演出的情景,王莺记忆犹新。她说:“2013年我们赴香港表演五场折子戏,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一剧种。时隔五年,我们携武功大戏《闹九江》、轻喜剧《挑水伯》和折子戏再赴香港,所到之处掌声不断。”

  “经过五年,调腔演绎成了满台翻飞、满眼靓丽的大戏。从复苏到崛起,调腔的发展不简单。”香港戏迷周嘉仪表示,自己从小痴迷中国戏曲,她觉得在戏曲舞台上更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以新昌调腔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加速走向地球村,全球“粉丝圈”亦在不断扩大。

  新昌旅港同乡会会长杨慧芳表示,身在异乡听乡音诉乡情,一曲调腔不仅勾起他们的乡愁,更是为游子搭起了联系故乡的桥梁,希望今后有更多大戏登场,让世界了解中华国粹。(完)

【编辑:孙静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