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甘肃非遗探路:人才补位才能“老树开新花”

甘肃非遗探路:人才补位才能“老树开新花”

2020年06月13日 21:3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兰州6月13日电 (记者 刘玉桃)“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渐渐离我们远去。”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文化传承传习基地创办人马万荣说,“有些民间技艺由于缺乏产品创新,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这些非遗项目急需有人传承创新。”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甘肃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召开。来自全省各地非遗传承人以及文旅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探讨,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马万荣说,非遗传承并非简单组织村民集体制作手工艺,要以传统工艺为依托,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非遗项目从业者,在保留核心制作技艺的同时,充分挖掘与新时代相结合的文创产品,老树开新花,在消费、实用、时尚等功能上提高产品品质,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甘肃地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已普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000多条。

  截至2020年5月,甘肃的花儿(一种山歌)、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传统民间文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甘肃省已认定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甘肃省定西市文物局局长罗宝科表示,当地非遗传承人出现老龄化、断层化,传承人观念无法跟上时代变化,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包装设计理念和销售平台简单落后。

  他建议,持续开展传习培训,联合专业院校打造“非遗+高校+定向培训”模式,提升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质量,提高传承人群专业素养,培养更多非遗扶贫带头人。

  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教授管兰生表示,高校要通过智力支持,使传统工艺产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非遗创造出“现代价值”。

  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陇东学院4所高校参与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开展教学。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卫中表示,各地要争取非遗培训利好政策,注重梯次队伍培养,帮助非遗传承人提升文化素养、拓宽视野,推动非遗传承人变从业者、创业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让民间各类绝活、好活代代传承。(完)

【编辑:郭梦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