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济南木偶戏传承人借力科技创造“木偶机器人” 助非遗传承创新

济南木偶戏传承人借力科技创造“木偶机器人” 助非遗传承创新

2020年07月10日 17:3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木偶变身机器人!“80后”木偶戏传人用科技诠释传承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济南7月10日电 (孙宏瑗)不用人工操纵,木偶就能跟随背景音乐和旁白解说进行各种动作变换。借助3D打印、芯片植入等现代科技,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创造“木偶机器人”,助推非遗传承创新,盼望让更多人了解木偶文化、读懂中国非遗故事。

图为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操纵“木偶机器人”,进行木偶戏表演。李秀平将中国传统木偶与智能化技术结合,创造“木偶机器人”,配套搭建便携式舞台。 孙宏瑗 摄
图为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操纵“木偶机器人”,进行木偶戏表演。李秀平将中国传统木偶与智能化技术结合,创造“木偶机器人”,配套搭建便携式舞台。 孙宏瑗 摄

  李秀平1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木偶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北方以杖头木偶居多,传统的杖头木偶像人一般高,南方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较多。”

图为,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展示中国传统木偶。木偶戏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宏瑗 摄
图为,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展示中国传统木偶。木偶戏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宏瑗 摄

  小时候,李秀平认为木偶人真实存在,她将其视作朋友。“当时,我期待木偶出现,就像现在的孩子期待圣诞老人出现一样。有人到各村进行木偶巡演,就一路跟随观看。”之后,她在大学里表演木偶剧、到多地拜访木偶老艺人,并正式拜师山东省非遗项目木偶戏传承人,加入传承木偶戏的队伍。

  但李秀平没有受限于传统的木偶剧表演方式,她和丈夫不断钻研现代科技,将木偶的外部、内部结构及表演舞台进行完善,创造了“木偶机器人”和便携式舞台。“既保留木偶原汁原味的技艺,又加入现代科技让它更好发展。”

图为,李秀平制作“木偶机器人”。 孙宏瑗 摄
图为,李秀平制作“木偶机器人”。 孙宏瑗 摄

  传统木偶的头、身子等大多用木头制作和雕刻而成,且部分木偶体积较大,李秀平及其团队先后用面塑、3D打印技术制作木偶的头部,木偶重量就此减轻;其内核为植入芯片的机器人,可根据剧情自主进行动作转换,减少人工操作环节,对木偶表演者的技艺要求大大降低。

  “学习‘木偶机器人’表演,新手只需经一天左右培训,便可掌握方法。”李秀平介绍说,木偶的外饰仍为传统木偶形象,保留传统木偶特色。另外,舞台经过一次次改进之后,音响、灯光、幕布等设备均可塞入汽车后备箱轻松“打包”携带。

图为,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展示“木偶机器人”。相比传统木偶,“木偶机器人”植入了芯片,可配合戏剧剧情展示精细化动作,操作更加简易,可突破人力、场地、表演技艺等限制。 孙宏瑗 摄
图为,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展示“木偶机器人”。相比传统木偶,“木偶机器人”植入了芯片,可配合戏剧剧情展示精细化动作,操作更加简易,可突破人力、场地、表演技艺等限制。 孙宏瑗 摄

  李秀平说:“传统的演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演出的场地、场次有局限性。”融入现代科技后,可以把木偶、舞台搬到边远山区、学校等,搬到哪里,哪里就可以看到现场版的演出。

  “刚开始时,我们的演出大多为公益表演,且团队人员流动性大。”当培养一个人直至可以进行表演之后,他选择退出,团队要吸纳新人,就又要重新进行人员培训。“别看使用三根杆便可操纵木偶,但只是看起来简单,能进行木偶表演,不是下一两天功夫就能实现。”

李秀平将中国传统木偶与智能化技术结合,创造“木偶机器人”。“木偶机器人”外壳为3D打印制作而成,“体内”植入芯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表演,突破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 孙宏瑗 摄
李秀平将中国传统木偶与智能化技术结合,创造“木偶机器人”。“木偶机器人”外壳为3D打印制作而成,“体内”植入芯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表演,突破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 孙宏瑗 摄

  且据李秀平所知,很多人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见过木偶、没看过木偶戏,有些人只是在电视上或其他平台上观看。“让更多人看到木偶戏,才会有更多人喜欢它,才能谈木偶戏的传承、推广与保护。”

  李秀平希望,未来现场版的木偶剧演出能和电影一样普及,走遍社区、学校、乡村,在中国搭建3000至5000个小剧场,让更多观众欣赏到木偶戏。她认为,木偶是一个载体和平台,内容和剧目才是核心。她也致力于把木偶剧内容当代化,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中国文化。(完)

【编辑:李骏】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