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海清:每个角色来临时,我都像个婴儿

海清:每个角色来临时,我都像个婴儿

2022年04月14日 00:30 来源:新京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热播剧《心居》中再遇买房难题,透露理想生活的模样;坦言表演中依然有困惑
海清:每个角色来临时,我都像个婴儿

  一部《双面胶》让海清成了“媳妇代言人”,该剧导演正是滕华涛。

  热播剧《心居》中,海清再次演绎了“外地媳妇”的“买房难题”。在大热话题剧《蜗居》播出十余年之后,接演“冯晓琴”(《心居》中角色),海清也犹豫过,最终出于对导演滕华涛的信任和对剧本的喜爱,她接下了这个角色。海清说,自己蛮喜欢冯晓琴的,“她很适合那句台词‘打不死的小强’,很像女超人,也很烟火气。”

  尽管出道以来,塑造过众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荧屏形象,是有口皆碑的“演技派”,但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海清却坦言,“能把角色创作得足够精彩”对她来说,还是一个难题。

  初衷

  因滕华涛和剧本,接下《心居》

  海清出身昆曲世家,六岁学习舞蹈,七岁被选去当小演员。从那时起她就立志要当一名演员,之后她顺利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2006年,海清出演了滕华涛执导的电视剧《双面胶》,饰演精明能干的女主角“胡丽娟”,从此成了“媳妇代言人”。《双面胶》后,她又陆续接演了《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作品,塑造过多个能干、挑剔又强势的“媳妇”角色。

  对于《心居》,海清一开始没那么想接,在此之前,她和滕华涛导演合作了四部作品。滕华涛找到她时,她有顾虑,当年六六写的《蜗居》,也是讲买房子的事情,在“买房子”这一点上有点儿重复,虽然很多细节不一样,但两部作品都是外地女人到上海买房,在上海打拼,新鲜感没那么强。

  海清说她不想演,滕华涛就和她聊剧本。最终她决定接演还是因为滕华涛和剧本,“这是滕华涛时隔多年杀回小荧屏的诚意作品,所以我很愿意跟他再合作。”

  海清回忆,在拍摄现场,如果拍完一条她觉得哪里有问题,导演也会跑过来说有问题;如果她觉得这条肯定过了,导演基本就会喊过,两个人合作的默契度很高。

  角色

  把冯晓琴演到观众预期之上,很难

  《心居》中,冯晓琴是来自安徽的上海媳妇,“望夫成龙”“望子成龙”,将生活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家庭里。在海清看来,演绎冯晓琴对自己的挑战同样在于——“重复性”,演这样的角色对她的创作也会有一些疲劳,她会本能地希望不带着疲劳感和对这类角色固有、腐朽的经验去创作,“这样的角色我能演,但是能不能演出惊艳的感觉,是我最大的障碍。”在别人看来,冯晓琴属于海清的“舒适圈”,然而,这也是“困难模式”,换别人演,观众预期可能没那么高,“我要演到观众预期之上,很难。”

  海清对冯晓琴的理解是,“我凭本事吃饭,不偷不抢,该我的就是我的,不该我的我也不要。”当经历过生活挫折后,冯晓琴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至于冯晓琴身上精明、算计的小毛病,也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知识面、认知的现状所造成的,“但后期她的转变很明显,要给予她正面的评价。”

  海清说,年轻总是伴随着打拼,有的人用自己的学历打拼,有的人用自己的家庭关系打拼,有的人用自己的能力打拼,冯晓琴没有高学历,当时为了照顾弟弟妹妹们,初中都没读,“但她是个很有脑子的人,希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些算计其实在我看来,都能理解。”

  剧中,冯晓琴老公意外去世后,冯晓琴和大姑姐顾清俞(童瑶饰)吵架的一场戏意外“出圈”。

  在海清看来,冯晓琴和顾清俞代表着不同家庭背景的人,边界感极强,所以俩人之间隐隐约约的敌对,和她们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顾清俞是上海本地人,担心被算计和侵占,冯晓琴希望在上海占据一席之地,她们天然会有一些敌对的矛盾。“再加上冯晓琴的老公死了,更把这种关系推到了顶点,所以这种矛盾的设置具有先天对立性。”

  表演

  吃得最香的一顿,是外卖员的盒饭

  冯晓琴在经历丈夫意外去世后,经历过绝望,但又重新站了起来,找到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业。为了生计,她除了照顾孩子和家人,还要咬着牙送外卖。“冯晓琴送外卖间隙,边扒饭边喝水边求教同行怎么抢单”的一幕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不少人感叹,海清演得太接地气。海清特别喜欢冯晓琴送外卖的戏,为此她观察了很多外卖员,“你会发现外卖员跑步是很难看的,因为他们很多时候送的是汤,怕洒了顾客给差评,又怕跑慢了赶不及时间被扣钱。”外卖员拿东西的姿势,跑步的姿势,都是海清要学习的,她很喜欢这样的角色,“比在办公室里的那些角色更吸引我。”

  剧中,一场冯晓琴送外卖的戏,正好赶上下雨,海清也是一天奔波拍摄,饿得前心贴后背,正好剧组里给她准备了冯晓琴的盒饭,“那是我吃过的在这个组里最香的一顿盒饭,真的好香啊,就是一份豆角和西红柿,素的,但我把那一盒外卖都吃完了。导演喊停,我还在吃。”海清感叹着,那个时候就觉得,能吃到这样一顿饭,人生足矣。

  房子

  只有心安下来,房子才能算是家

  《心居》的前几集,一直住在公公家大房子里的冯晓琴闹着让老公借钱买房,由此引发了冯晓琴与大姑姐、公公一家的矛盾。“谁不为自己的生活算计呢?”海清站在冯晓琴的角度,能理解她希望在上海有个立足之地的心情。

  生活中的海清,到北京工作的前20年也没买房子,周围无数人劝她。“我觉得这无可厚非,都是正常行为。冯晓琴也是小城市出来的,格外希望能够离开旧的环境,让弟弟妹妹孩子都有出息,她有一种长姐如母的风范。”

  海清说,她现在帮很多年轻人介绍对象,大部分人都会问到对方学历和老家,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哪有房,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我们好像下意识地认为有了房子才有家,像我这种生了孩子还没买房子的,算少的,都是另类。”海清坦言,她在孩子两三岁时才买房,而且还是她妈妈让买的,“我妈说,你要买房子,不买房子将来你孩子住哪儿?我说,住租来的房子。我妈说,那不行,她不同意。要按我的想法,以后开个房车,带着孩子,在哪儿拍戏就住在哪儿,这才是我的理想生活。”

  在海清看来,房子重要,但也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到底把家安在何处,有的时候就算有了家,心不安,这个家也不是家,“我觉得你要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找到自己的价值。冯晓琴恰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丢掉了自我。”

  成长

  没了主角光环的媳妇,更抓人

  从当年引发社会话题的电视剧《蜗居》,到《媳妇的美好时代》《小别离》《小欢喜》等家庭剧的热播,“国民媳妇”的称呼始终伴随着海清。她坦言,对于这个称呼,最初很开心,觉得好时髦,后来觉得它并不能代表自己,“再之后,我也就觉得无所谓了,拍自己想要拍的作品就好了。”

  虽然海清出演过很多广义上的生活家庭剧,但每部剧侧重点都不同:《媳妇的美好时代》聚焦的是婆媳的关系;《小别离》《小欢喜》聚焦于和孩子、老公之间的关系;《心居》剧情设置的则是海清以前没碰到过的,姑嫂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多时候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戏剧张力非常强。拍摄时,海清也为冯晓琴的台词做了一些调整,让一个外地女人讲话时多了一些上海腔调,“因为她潜意识里想融入上海,就像有些人很怕自己被别人看不起,觉得自己不是上海人,会刻意迎合这个城市和迎合这个城市的人。”海清觉得,冯晓琴多少也会有一点儿这种感觉。

  相较于以往的媳妇角色,海清认为冯晓琴反而没有主角光环,“老公死了、房子买不起、孩子要上学、家里还一堆事情……没有那些荣耀、奇迹,就是实打实地把你摔到泥土里。”这样的角色更吸引她,演起来层次感会更强,“真的需要演员一场戏一场戏去拼下来,让观众相信,冯晓琴就是这样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先天的剧本架构。”

  拍《心居》期间,海清还给冯晓琴编了一段绕口令,“大菜场、小菜场、菜市场、广场。”她感叹这些场景都“好舒服”,“我一到菜场就满载而归,那里的生活气息太浓烈了,让你心生欢喜。”

  自己

  每次突破,都不是为证明什么

  海清当年拍《蜗居》时,觉得生活中很少有人是海藻,但大部分人是海萍,她也比较钟情于这类角色:人物性格是多面的,有自私、有阳光、有犯错。

  如今,海清又觉得很多人都是冯晓琴。身为南京人,海清到北京也希望可以在这里立足,有所发展。她并不觉得冯晓琴卑微,也不觉得要低着头去看她。甚至有的时候她会想,如果自己是冯晓琴,在经历人生的低谷后能翻身吗?能像她一样,到最后风生水起吗?海清说,她很尊敬也很敬佩这样努力生活、好好生活的人,“我觉得冯晓琴是值得尊敬的。”

  出道多年,海清的演技一直受到业内认可,观众缘也好。实际上,除了各种类型的“媳妇”角色,海清这些年也演绎过很多不同的人物,2010年电影《赵氏孤儿》中尝试古装,2013年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白发女”,2017年电视剧《深夜食堂》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18年电影《红海行动》中的战地女记者,海清一直在试图突破自我。

  “年龄大了有时会觉得,不经历这么多山,不蹚过这么多水,不会有那么丰富的情感。”她说,倒不是想要证明自己什么,只是好奇表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我的困惑在于,有些时候并不能很好地驾驭角色,有些经验也没法借鉴。每一个角色来临时,还是像小婴儿一样,要把它一点点抚养成人,所以‘每次都能把角色创作得很精彩’,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难题。”

  采访中,海清也不可避免地被问到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她拍戏的频率一直不太高,也同样要面临着家庭、孩子的考量。被问及有何经验可以分享?她说,“努力处理好吧。”

  B02-B03版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编辑:上官云】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