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电影难就难在还原真人真事

分享到:

中国体育电影难就难在还原真人真事

2023年03月02日 01:42 来源:新京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新京报专访《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导演俞白眉、邓超解析幕后创作,全片有80%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

  中国体育电影难就难在还原真人真事

  截至发稿时,《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上映13天,票房九千余万元,相对影片投资来说,成绩并不理想,但豆瓣评分逆势上涨至7.1,说明观众对充满热血精神的中国体育影片仍然认可。该片导演邓超、俞白眉与主创持续路演,与各地观众分享拍摄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他们表示,这是做电影二十多年来最艰难的一次,在拍摄中遇到的现实,在现实中遭遇的复杂,戏里戏外都产生共鸣。片中球队屡屡战败不被外界看好;戏外他们的导演实力一度受到质疑,他们决定一定要“拼一把”,争取逆风翻盘。《中国乒乓》对中国体育电影的贡献已属不易,即使它做不到一上映就可以壮大中国体育电影市场,但也足以在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史上扎实写上一笔,为国产体育电影增加了一些探索经验,是一场超越体育本身的类型片创新创作。通过影片,观众能够感受到国乒队员不畏逆境、奋勇拼搏的精神,两位导演在镜头的设计、影调的呈现、演员的表演上都下足了功夫,为观众带来充满振奋的临场感,更昭示出体育故事片独有的艺术特征和精神文化取向。

  主题

  必须是一部元气满满的影片

  《中国乒乓》将真实放在了第一位,一句“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我们”更是点题影片主旨。提起中国乒乓球队,在大众认知上,都会认为这是一支“赢麻了”的常胜将军,国乒队流行着一个传言“打全国比赛比在世界范围跟外国队伍打难得多”,可见我们的乒乓球的“无敌”水平,但《中国乒乓》却是讲述中国男乒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绝地反击的故事,更像是把焦点放在球队如何面对低谷、如何在不被看好的境遇里重拾勇气与信心的故事上。当时瑞典队异军突起,技术打法赶超中国,铁腕少帅临危受命,组建起一支备受争议的男乒新军——负伤主力、失意老将、千度近视的削球手以及缺乏大赛经验的双子星。面对内外质疑,主教练携教练组进行大刀阔斧改革、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不被看好的“男乒新五虎”发挥各自优势,他们终于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绝地反击,重新夺得斯韦思林杯。导演俞白眉是乒乓球迷,他回忆创作时曾特意强调真实性,“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一向被大家视为常胜的国乒队原来也是尝过苦头、走过低谷期的。最开始制片方找我的时候拿着一个虚构的故事,我非常不理解,乒乓球历史上有这么多重要时刻,我们完全可以在真实历史上找灵感。在我印象中,最让我激动的莫过于当时在大学宿舍看的1995年那场天津世乒赛,当年比赛的影响力,运动员身上背负的为国争光的荣耀,以及他们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很少有故事能像这样有血有肉、鼓舞人心,它的戏剧性太强了,真的值得拍。”

  导演兼主演邓超是体育迷,虽然不是乒乓球球迷,不过这部电影也是他特别想拍的,因为他认为戏里面运动员的经历能唤起很多自身的生活共鸣,很多时候,体育就是治愈人的药,他们是每天都看央视5套(体育频道)的人,不拍一部体育电影未免会有些遗憾:“我和俞白眉曾经也拍过一部很失败的电影,那次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失败,很多天都很焦虑,经常就是一张面如死灰的脸,这就是我们的亲身感受。电影里的国乒队员在低潮期时,多么不被看好,他们决定,如果打得不好就练打法;球拍的胶水不行,就去搞胶水;战术不好,就练战术。人必须正视自己的问题在哪?短板是什么?只有这种正视才可能让我们走出困境。戏里的剧情和我们现实经历太相似了,我一看,特别想拍。”

  如同俞白眉所说,“《中国乒乓》必须是一部元气满满的影片。”体育早已经被视作衡量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因此中国体育电影似乎天生就与主旋律精神合拍。我们常常把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竞技比赛与国家、民族的荣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但成为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更是社会现实与影片叙事情节相互镶嵌的意义载体。

  创作

  有真实励志,也凸显个性

  俞白眉说,《中国乒乓》全片有80%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包括片中很多以往观众不曾知晓的细节,比如球队练球的日常,找胶水做乒乓球拍,大量的挥拍训练,再比如青涩的运动员们爬宿舍外面管子翻墙出去等都是真实的,很多来自运动员的分享与实际训练体验。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在现实基础上,主创们也进行了一些戏剧化创新,例如开篇教练戴敏佳在罗马丢失了东西,却被抓去当地警察局受到“不友好对待”;球员白民和拿着望远镜看对面天坛宾馆的女朋友等,两位导演将自己擅长的喜剧元素融入热血励志的体育题材中,让电影除了竞技体育本身,也增加了很多可看的其他元素,让演员在不破坏剧情发展线路的前提下,通过富有搞笑色彩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给观众带去乐趣,例如片中侯焯祥(原型刘国梁,丁冠森饰)形容自己为“大国重器”,以及片中戴敏佳妻子王盈(孙俪饰)说“想要赢,娶我就对了,因为我叫‘盈’。”这些“笑一下”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还引导了剧情发展,观众在为运动员捏一把汗时又能获得一种轻松娱乐的感觉,这些细节不仅是一种幽默的处理,更多的是凸显出对个性化的表达,打破了常规体育片的类型规则。

  体育电影的生命叙事,是指体育关切人的生存、关切人的意志和成长的叙事,通过体育,显现人对自由意志和生命伦理的追求。体育电影的生命叙事首先体现在体育的励志功能上,这也是全球体育影片关注的一个叙事焦点。而体育电影的生命叙事的另一层面,则是对人性的尽情抒唱。生命叙事的基本精神是坚持以人为本,高高举起人文主义的大旗,关注人尤其是人性的生命状态。探索人性尊严、人性解放的途径和价值是生命叙事的基本任务。

  《中国乒乓》对于剧情的创新还在于将视角放在普罗大众,如片中阿如那饰演的队员陈文,他付出很多汗水,随队训练多年,球技很高却成了陪练,并没有上场的机会,这个角色也成为电影上映后讨论很多的角色。这是俞白眉虚构出的角色,他表示,创作这个角色源于太多人的切身经验:“《中国乒乓》的片尾列出了很多乒乓球冠军,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但实际上在他们背后还有几十万人(在付出),这些人大多没有正式上场过,也根本没有机会去拿冠军。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会扪心自问付出是100%有回报的吗?其实我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陈文的人生最接近于普通人,他代表的是没有英雄光环的人。他陪着练了那么久最后成了路人,但他还是坚持做这件事情,将自己放在集体里,这种精神才是温暖照亮普通人的共情之处。”可以看出,近年国内体育题材的影片在注重为国争光、弘扬民族精神的宏大叙事重心时,也不忘增加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对拼搏进取到凸显个体遭遇、情感起伏、个性展现、复杂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叙事主题也在进行不断的深入挖掘。

  还原

  演员进行八个月专业训练

  “决定要拍摄体育电影,就必须拿出体育精神来对待,比如片中黄昭(原型王涛)最后胜利时甩掉乒乓球拍倒地的那一刻,必须要与当年观众看到的(天津世乒赛)场景一模一样,他的举手投足一定要回到那个年代,包括电影里的比赛必须也要和真实历史一致;如果观众细心去查比分,看球员的动作,你可以发现每一个球、每一个比分都和历史一模一样,如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是不会原谅自己的。”俞白眉说,对于体育电影的呈现,必须达到吹毛求疵般的原貌重现,必须把当年那种振奋人心的场面给观众拍出来。

  在大众的视野里,很多人认为“体育人不懂电影,电影人不懂体育”,这句话似乎成为优秀国产体育电影“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体育电影本身的最大特点或者说挑战,就是主创及参与者必须要懂得这项运动,例如陈可辛就曾坦言《夺冠》是自己拍过难度最大的电影,他感叹,“在现场有很多排球教练帮忙把关,其实我也看不懂,怎么这一个是‘好球’,那一个就不好呢?”

  体育运动专业性很强,对演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有很高要求,比如在拍摄自行车竞技题材电影《破风》时,演员彭于晏必须保持每天十个小时左右的骑行训练;而拍摄体操电影《翻滚吧!阿信》前,他又学习了半年体操。相比起排球、跑步等大幅度的运动,乒乓球的竞技类型塑造更是充满挑战。因为乒乓球运动不像排球、足球等能展现强劲的运动力及大幅度的身体接触,它也缺乏像跳水、体操等具有肢体变化的视觉冲击。该项运动对演员身体素质要求极高,需要他们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但往往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专业球技以及重现运动员在场上的竞技状态,因此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培训、练习。邓超介绍,为筹备《中国乒乓》全组演员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专业乒乓球训练,包括饰演教练的他也坚持训练用左手打球,但后来发现越练越不敢练,再怎么练也追不上职业运动员。

  俞白眉回忆,在《中国乒乓》选角的时候,很多演员为了得到角色都称自己会打乒乓球,但真的了解后才发现几乎都是“乒乓球小白”,为什么能够信任这些演员,是出于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他坚信若是不爱体育肯定演不好这个片:“在我们长时间的训练中,很多演员都崩溃过,比如饰演黄昭的段博文训练得最久,首先他要接近原型人物(王涛)必须增肥,同时又要练球,这两件事情很难兼顾。后来他练了两个月就崩溃了,我当时对他说,崩溃是好事,若是不经历这件事情你永远不知道运动员的真实想法,每个运动员都崩溃过,除了技术上的训练,更重要在精神上,当他突破了这层思维的焦虑,他的球会打得无所顾忌。”为了片中演员成为专业选手,剧组也做了很多努力,花大量时间看乒乓球赛纪录片,进行多次实地采访,大量接触运动员,累积出约100万字的采访素材,队里还找来18位乒乓球高手进行指导挑错:“这些技术指导给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帮助,因为这部戏大家变成了兄弟,有人教演员该怎么演,有人也会直接参加电影拍摄,每天既拍戏又‘辅导作业’,他们太熟悉乒乓球和这项运动的历史,每天上午练什么,下午怎么提高体能,运动员比赛时应该是一种什么神韵,他们太重要了,让我们准备极其充分,开拍时心中有数。”

  升华

  用拼搏精神唤起感动

  俞白眉认为,拍体育电影的动机很纯粹,这类电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大爆款,但更多是为了拍一种留在时间里的精神力量,“这种电影可能过了很多年,它还是能唤起人们曾经的感动,能够鼓舞为梦想奋斗的人,另外很多运动健儿在追梦过程中挥洒了汗水,他们的故事值得让人了解。比如《中国乒乓》就得到了原型人物的大力帮助,所有原型中我接触最多的是马文革指导,几乎有小半年的时间,我创作剧本时有不明白的就抓起电话打给他,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愿意分享他的经验,从头到尾默默付出,这些原型人物对于电影来说居功至伟。”

  《中国乒乓》整个筹备过程长达五年,经历了无数磨难,但邓超、俞白眉认为拍摄这部电影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电影本身,更多是一种对运动精神的信仰:“拍体育片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要求,要把这部电影拍得好看,从文本上将其体现得妙趣横生,如若做不到的话,还不如让观众去看赛事纪录,这次拍摄我们进行了很多探索,例如摄影机跟不上乒乓球的速度,我们将摄影机装到气泵上;比如让演员有针对性地练球,每天盯着录像看,起码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会太离谱。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投入都非常彻底,没有一点抱怨,并且在拍摄之后喜欢上了这项运动,这让人体会到创作体育电影本身的可贵。”俞白眉说,体育电影传达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现在的年轻观众很喜欢,这段时间他们到各大高校路演,听到无数年轻人的真实心声。邓超同样认为,这部电影是值得拍、值得付出的:“我演的是国乒运动员,是真正的奥运会、世锦赛的冠军,其实就算我们怎么‘玩命练’,也没有办法和他们相提并论,但这些精神是一直感染我们的。比如《中国乒乓》里吴京饰演的教练找到我,说‘听说你准备放弃了’,‘你死都不怕,怕个球’,我说‘那我死之前赢不了呢?’他说‘你也可以踏踏实实地闭眼’,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人生课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田博群】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