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广东人形象之争:艺术创作勿将调侃变歧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春晚广东人形象之争:艺术创作勿将调侃变歧视
2009年02月14日 08:27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石千浪!本报在广东省两会期间关于春晚丑化广东形象的连续报道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记者昨日上午11时30分分别用谷歌和百度搜索“春晚 广东人形象”两个关键词,谷歌上约有259,000项相关网页,而百度也找到相关网页约44,900篇,基本全是全国转载广州日报关于“春晚丑化广东人形象”的报道。记者还发现,各大网站纷纷设立投票点进行辩论,网上除了全国网民在各大网站上的热议外,不少网站也推出时评辣评。

  在众说纷纭当中,正反双方均各持己见,有人指出“通过语言丑化矮化南方人是北方曲艺作品惯用的手法”,有人则认为广东人骨子里隐含精英意识不愿被人拿来“娱乐”,同时也点出“艺术创作不能将善意的调侃变成恶意的歧视”。不过也有比较从容的人称,根本不必过于在意春晚的节目,广东人“忘了春晚,树广东文化自信”。

  两会今日关注

  人民网友:矮化南方人是惯用手法

  名为“公子吕”的发表了一篇《春晚丑化广东人,折射北方的傲慢与疲软》的文化批评。他指出,“这个问题无需争论,看过(春晚)节目的人,如果不是太迟钝,都会感觉:广东人太弱智了。通过语言丑化、矮化南方人,是北方曲艺作品惯用的手法。比如,傻瓜,一般说的是陕西话;骗子,一般说的是河南话;暴发户,一定是广东话;土包子,一般讲的是东北话。至于融大气、智慧与根正苗红于一身的正面人物,一定是在讲普通话。“

  “公子吕”继续说道,“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为了增加喜剧效果,但处理得过于夸张,就很容易透露出根深蒂固的地域歧视、城乡歧视。”“不过北方曲艺这种语言和地区歧视,既流露出了它的傲慢,更暴露出它的疲软。”

  新浪博主:艺术演绎不能太夸张

  在新浪网的文化博客专栏中,博主张敬伟有《“春晚”小品有损广东人的形象?》的评论,他谈到“事实上,登上春晚被搞笑的不仅有广东人,还有陕西人(郭达的《卖大米》)、东北人(赵本山、宋丹丹、黄宏等人的小品)。尤其是以赵本山带有‘二人转’色彩的东北小品,已经成为‘春晚’的灵魂。也曾有人对赵氏小品的土和俗进行过质疑,但并没有联想到东北人的形象问题。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赵氏小品折射的娱乐属性,已经摆脱了东北地缘掣肘,而变成典型的中国式娱乐了。所以,春晚小品撷取地方方言夸张搞笑的艺术形式,不是对特定方言的歧视,更不是对持特定方言文化的不尊重,而只是艺术上的演绎。”

  但是,张敬伟也强调“虽然春晚上的广东话小品无损广东人的形象,但这位政协委员的表达却给了人们另类的反思,即方言类娱乐节目的艺术演绎不能太过夸张,超越了地域文化所能忍受的底线。否则,艺术的‘真实’如果夸张到‘走形’,对特定地域的人群就构成了一种文化上的伤害。中国方言众多,艺术创作选撷方言和附加喜剧色彩未尝不可,但不能将善意的调侃变成恶意的歧视。”

  搜狐网友:

  “搞个南北方言群英会?”

  搜狐网辟出“春晚有没有歧视广东人”专栏,让网友投票,正方是“有,不能因文化差异而不选用特定地区的节目,春晚是全国人民的。”反方是“没有,是南北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相比之下,东北话与普通话很接近,所以更能娱乐大众。”记者试着点击投票,发现正方有788人投票,反方有730人投票。

  各方的支持者更是针锋相对,如正方有人说“央视也是的,大过年的,春晚应让人们都高兴才对,为和谐中国做点事,为什么老是选一些让部分人高兴部分人不高兴的节目。”

  而反方也有人反驳“春晚没有地方歧视的概念。没有歧视,南北语言和文化本身就有差异,广东人把挣钱的干劲用在提高文化上就不会感到被人歧视。”

  同时还有第三方网友的观点:“和谐为贵,各有各的道理。一个小沈阳,能引来那么多的改编版短信,难道就不能出个南北方言群英会的小品?”

  新华网评:不愿被“娱乐”

  新华网评刊登了一篇评论《广东人被春晚“娱”了一把?》,作者在文中认为,“其实这与说什么话发什么样的音关系不大。作为身居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人,骨子里隐隐约约多少是有些精英意识的。与其说‘广东人一上春晚就变傻’,倒不如说广东人是不愿被人拿来‘娱乐’的。如果说春晚节目中蹩脚的普通话毁了广东人的形象,那现实中某政协委员将小商小贩们称为‘走鬼’,又该作何评论?”

  同城媒体

  伤害情感做法不足取

  南方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春晚确须反思“丑化”问题》的评论,作者潮白称,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广东人仍然以操着滑稽“鸟语”的形象出现在国家晚会的舞台。春晚无意间“丑化”了一回广东人,尽管并非恶意,但确有反思的必要,不独广东,伤害哪个地方人们情感的做法都不足取。

  春晚干脆改名“东北春晚”?

  金羊网的媒体评论员李清发表一篇名为《不是广东人傻,是春晚狭隘》,里面有一段十分辛辣:“问题是,小品十多年来,赵本山没落过一届。不是说东北人就不能上春晚,可东三省的收视率均在80%以上,黄河以南省份收视率没达到30%的,难道春晚要改名为东北春晚吗?”

  建立广东文化自信

  南方都市报的《街谈》专栏中有《忘了春晚,树广东文化自信》一文,笔者大声疾呼“是的,建立广东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反击春晚小品拿老广开玩笑,也不在于在低层次上为地域文化辩护,而在于拿出广东人自己富于创意的文化产品。”本报记者 林洪浩 何有贵 黄蓉芳 黄茜 杜娟 蒋悦飞 石善伟 陆建銮 罗桦琳

【编辑:程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