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小册子《四平攻坚战总结》承受血之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红色小册子《四平攻坚战总结》承受血之重
2009年03月12日 14:31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55年7月的合影。二排左起第六人是李天佑,第七人是陈明仁。
    1947年5月夏季攻势中,李天佑(左三)和万毅(左二)、李作鹏(左四坐地上者)、周赤萍(左五)等1纵领导在研究作战计划。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红色小册子承受血之重

  刚刚看了电影《李天佑血战四平》,我回想起父亲李天佑经历过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战事,也想到了我们家一直珍藏的一本红色封皮的《四平攻坚战总结》小册子。巴掌大的小册子,精装、布纹面、红颜色做底,左边竖字为“四平攻坚战总结”,右上角两个小字“机密”。下面两行横字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部”,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两年期间,我军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城前后展开四次争夺战,书写了我军战争史上“四战四平”的传奇。电影描写的是发生在1947年6月的“三战”以及1948年3月的“四战”这两次攻城战斗。当时我父亲李天佑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亲自指挥了这两次战斗。

  总指挥都不爱说话了

  四平攻坚战是一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十分关注的争夺战;是一场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对有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的攻坚战;是一场我东北民主联军以十万主力反复争夺未能获胜的城市恶战。

  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四平保卫战。由于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悬殊,我军不得不放弃四平,并且一直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地区。

  一年之后,走出被动局面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强大的夏季反攻中迅速扩大占领区。国民党军被挤压在几座大城市里,而我东北民主联军已有40余万,实力今非昔比。为彻底扭转东北战局,并牵制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进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决定攻打四平。集中1纵、邓纵(邓华纵队)和6纵的17师,共7个师的兵力,再加上5个炮兵营,共约10万人,组成四平攻城部队,由李天佑和政委万毅统一指挥。

  父亲很兴奋领受这个任务。他认为这不仅是上级对他个人的信任,也是对1纵全体指挥员的信赖。1纵是一支有着红军根底和红军传统的老部队。父亲也是老战将。15岁参加百色起义;20岁任中央红军的3军团4师师长;23岁任八路军115师686团团长,担任了平型关战斗主攻任务;以后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这次受命指挥十万主力攻打四平,年仅33岁。

  但是,战斗并不顺利,不仅没有5天攻下四平,而且我军在攻击了17天、占领了四分之三城区后又撤出了。四平守敌以71军为主力,3万余人,由71军军长陈明仁指挥。陈明仁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生。在抗击日军的云南腾冲、松山等战斗中,指挥部队英勇作战,战功显赫。经过国民党守军一年的苦心经营,四平已建设成要塞化、半永久式的坚固城市。城市周围的外围工事,由大大小小的地堡和铁丝网、陷阱、地雷带、土城墙等多种障碍物组成;城区内更是碉堡林立,沟堑纵横。陈明仁严令各防区部队“独立死守,不求援,不待援,打光为止。后退者一律由督战队射杀”。决心破釜沉舟死守四平。

  为了便于随时了解情况,父亲要把他的指挥所设在离敌人前沿仅300米的位置。赶来修指挥所的工兵战士都认为在这里离敌人距离太近,施工危险。参谋陈锦渡劝阻,但是父亲说这里能直接看到1师和2师的突击地段,不同意后移。工兵排两次施工,伤亡了三个战士。

  6月11日,我军开始扫清四平外围据点。13日,四平大雨倾盆,道路泥泞,严重影响我攻城部队行动。14日20时发起了总攻击。一场惊心动魄的城市恶战终于开始。经三昼夜巷战,我1纵伤亡不小。白天不能作战,日长夜短,一打就天亮。敌采取火攻战术,我占领区大部燃烧,迫我毫无立足之地。在进入纵深战斗中,炮兵副司令员匡裕民报告我父亲说:“炮弹不多了!”冲入城里的少数部队,遭到敌军顽强抵抗,又无炮兵支援,损失很大。

  四平战役进入巷战阶段,前沿和纵深同时发生战斗,房屋和街区同时进行争夺,楼上和楼下同时展开枪战。白天,我军处处遇到碉堡、楼房、堑壕和从街垒内射出的交叉火力。入夜,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发光弹以及燃烧的建筑物,将战场照耀得如同白昼。

  前不久我在江西省新余市参加《李天佑血战四平》首映式时,听一位曾参加三战四平支前的老干部回忆说,他在跟担架队进到城里时,一个连长告诉他,一个连队百十人上去,现在下来的不到十人。

  这次四平攻坚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打得很艰苦,在发起总攻后16天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敌人援兵临近,林彪终于命令攻城部队撤退了。此次四平攻坚虽给敌人的打击沉重,但我们没有拿下四平城,部队损失很大,有些人的怨气和牢骚话很多。作为主要指挥员的父亲,精神压力是很大的。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了,父亲当年的老秘书很直爽地对我说:“你爸爸在苏联吃了洋面包,到东北急于打几个好仗。”当时的气氛下,这一类的风凉话不是有更多?我后来在父亲写的一个自传中知道,他甚至因此“都不爱说话了”。

  部队总结教训

  林彪寄来书信

  部队撤出后,专门总结这次攻坚战斗的经验教训。父亲认为,“战斗总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战斗本身更重要,一定不能马虎,要珍惜战士的鲜血。”他在四平攻坚总结会上说:“不能糊里糊涂打仗,要善于总结经验,从战争中学会打仗。打一仗提高一步,有发现,有创新,才能适应战争,战胜敌人。”四平之战失利后,林彪把主要责任揽下来,但要求部队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并于7月13日特地写了一封信给父亲。

  天佑同志:

  总部2日关于夏季攻势经验教训总结电,盼切勿草率看过,而应深切具体地研究,使今后思想有个标准:要把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决定于条件的原则(这个原则我同你谈过),革命的效果主义的原则,实践是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原则,加以很好的认识。你是有长处的,有前途的,但思想不够实际。夏季攻势中,特别是四平战斗直至现在,从你们的电报和你们的实际行动的结果上看,表现缺乏思想,缺乏见识。为了今后战胜敌人,盼多研究经验和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凡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无论他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其结果都要造成损失,而得不到胜利的。正确的思想的标准,是包括实践在内的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在军事上要发挥战斗的积极性,而同时必须从能否胜利的条件出发。凡能胜利的仗,则须很艺术地组织,坚决地打;凡不能胜的仗,则断然不打,不装好汉。如不能胜的仗也打,或能胜的仗如不很好地讲究战术,则必然把部队越搞越垮,对革命是损失。以上原则,有益于进步,望深刻体会之。这些原则同时也是我正在努力加深认识的东西。

  林彪

  父亲作为攻城主要指挥员,知道自己是负有很大责任的,心情很沉重。在战评会上,父亲检讨了轻敌思想和组织指挥不周等问题。父亲还通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调查座谈,深入探讨四平攻坚战的经验教训,他亲自组织编写出的《四平攻坚战总结》,被“东总司”发到部队进行教育学习。四平攻坚战的经验教训,是成千上万的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就在“三战”后的第二年,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仅用了23个小时就拿下了四平。不能不说《四平攻坚战总结》为后来的攻城战斗提供了宝贵经验。

  东北人民解放军是胜利者,父亲是胜利者。他终于卸掉了前一次没有打好的思想包袱,终于看到了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换取来的胜利成果。1994年1月8日,在父亲80周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万毅伯伯回忆三战四平时说道:“在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四平攻坚作战中,天佑同志认真总结从前的经验,重新作了对三个纵队共同作战的统一部署,亲自选择突破口,仅用23个小时就把守敌彻底消灭了。从这里看出天佑同志的指挥天才和他的指挥艺术以及战斗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对手成了新搭档

  陈明仁1949年领导了湖南和平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任命为解放军21兵团司令员。于1950年12月率21兵团入桂,参加广西剿匪。时任广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负责广西剿匪工作的父亲特地从南宁赴桂林迎接,专门设宴款待陈明仁将军。1957年底父亲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陈明仁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两人又成了搭档,一次陈明仁生病,我父亲还前往医院看望。1962年夏天,父亲曾带着我们到陈明仁家串门。陈明仁在院子里迎接,他满面笑容走过来,两位将军四手紧握。

  父亲的老战友伍修权伯伯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说:“同国民党将领陈明仁,1947年夏天在东北四平曾激烈交锋,战斗多日,天佑同志许多战友和部下牺牲在四平城下。他和陈明仁可以说是‘老对头’。但陈明仁将军于1949年夏天在湖南长沙起义,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后来又在天佑同志领导下参加广西剿匪和保卫广东海防。曾有不少同志对陈明仁成为我军高级干部想不通。天佑同志按照党的政策行事,不计前嫌,对陈明仁将军以礼相待,工作中坦诚相处,密切协作,被人们传为佳话。”

  2005年8月,我和陈明仁长子、84岁的陈扬钊在北京见面。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的父辈曾在四平打得你死我活,后来又为保卫祖国在一起,我们两家后代要珍惜这个历史。

  (李亚宁)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