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剧团的生存困境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一个农民剧团的生存困境
2009年03月16日 11: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2月末的一天,江西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的礼堂被2000多名村民挤得水泄不通。台上,沂溪农民剧团正在表演采茶戏《墙头记》;台下,观众不时报以掌声和喝彩声。7年来,这个剧团已经演出500多场,观众超过百万人次。但面对热情的观众,从小对传统古装戏痴迷的剧团掌门人、农民曾招洪的心情却无法轻松起来,剧团的窘境让他感到压力很大。

  曾招洪出生于峡江县水边镇沂溪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部队退伍后,曾招洪回到家乡,萌发了恢复传统古装戏演出的念头。1997年,他找来几位年轻人一起筹划组建剧团。在当时,创办一个剧团需要两三千元钱。他试着开口向村里要资助,但村干部告诉曾招洪:“村里实在没钱。”没钱买服装,他跑到县里借;演出需要费用,自己想办法凑……他们花20多天排的第一个节目在新干、永丰、吉水等县试演,受到观众欢迎。为了筹集资金,曾招洪带领剧团演员四处揽活,上山砍柴卖、在村里修水沟、到县城工地搬石头……2002年正月,沂溪农民剧团在沂溪村祠堂第一次正式演出,“村里的人都来了,邻村的村民也赶来了。”这天晚上,曾招洪失眠了。

  曾招洪说,农民剧团演出的《三月三》、《子才戒赌》、《望子成龙》等剧目,既有宣扬抗日英雄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又有教导青年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题材。因贴近百姓生活、反映农村现实,演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他们演的都是村里的事,唱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喜欢看。”沂溪村村民曾华云说,村民们正月里最快乐的事就是听剧团唱戏了。

  观众爱看戏,曾招洪却犯了难,“这些年,我们基本上是自己凑钱买开心。”据曾招洪估算,排一场戏最低也要400元开销,如果到外县演出,这笔费用还要翻一番。每次受邀演出,对方会给点劳务费,但一般都是给100元或200元“意思意思”。为此,每演一场戏,剧团都要贴钱。“到后来,剧团都不敢多演,这样亏损也不至于太大。”曾招洪有些无奈。

  据介绍,剧团每年都要编排新节目,到峡江县一带进行巡演,年年亏损几千元,这些钱都靠演员自掏腰包贴补。为了演戏,许多人甚至辞去工作。团长曾招洪原来在一家锅炉厂打工,月薪1800多元。2007年10月,因忙于剧团工作,他辞工回家。夫妻俩同在剧团的杨美青也因演出耽误上班被厂里“炒鱿鱼”。

  “如果还是这种现状,我肯定选择退出。”当初支持剧团创建的曾军连现在的身份是副团长。眼看着每年都得从家里拿钱往剧团里贴,曾军连的家人坚决不干。

  为了支持沂溪农民剧团的发展,2008年,峡江县委、县政府拿出2万元,水边镇也拿出1万元经费补贴给剧团,剧团还应邀到全县各乡村开展“和谐峡江”主题活动巡回演出。该县今年又拿出20个“送戏下乡”名额给剧团。但对于一个有20多名演员的农民剧团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

  峡江县文化广电局局长裴诚认为,农民剧团不同于专业剧团,尽管政府每年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扶持,但相比“吃财政饭”的专业剧团,政府的支持还是有限的。

  有关专家认为,农民剧团要走出困境,一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演戏,做到两不误。剧团通过提高节目质量,可以占领更大的农村演出市场,从而获得良好效益。同时剧团可以考虑走市场化运营道路,通过民间资本投资,把它完全办成一个民间艺术团体。

  作者:赵巧 曹小武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