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纽约客影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再见!纽约客影业
2009年04月30日 09:47 来源: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再见!纽约客影业

  文/丁晓蕾

  成立于1965 年的电影发行公司纽约客影业倒闭了。他们曾经把美国以外的艺术电影大师一个一个带进纽约的电影院和图书馆,被人戏称为“打着盈利的幌子经营的电影教育基金会”。

  2009 年2 月23 日,美国艺术电影发行公司纽约客影业(New Yorker Films,以下简称NYF)宣布停止营业。这家公司与《纽约客》杂志并没有关系,它成立于1965 年,是一家旗下拥有超过400部电影版权的发行公司,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行业中艺术电影资源最丰富的电影发行公司之一。

  NYF 的一位前员工,现在担任独立电影宣传顾问的雷德·罗斯菲尔特(Reid Rosefelt)说:“得知NYF 停业的消息,就像听到纽约现代艺术馆因为付不起电费而要关门了一样令人震惊。”他的意见可以代表美国电影界的一片叹息声。

  一所非官方的电影学校

  很多活跃在当今媒体的影评人都声称,是NYF 点燃了他们对电影的热情。在录像带和DVD 还没有流行起来的年代,美国人想要看外国的艺术电影,只能去经典院线或者大学的电影课。NYF就是这些电影的提供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NYF 就不遗余力地把贝尔托鲁奇、法斯宾德、费里尼等人的作品带入美国,并努力让年轻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电影,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因此而选择了与电影相关的职业。

  NPR 影评人鲍勃·蒙德罗(BobMondello)回忆道:“1969 年,我刚上大学,那时,如果你想看便宜的周末电影,有两个去处:一个是学生会,一块钱就可以看到去年的大片,从《失婴记》到《人猿星球》;另一个地方是英语学院的演讲厅,那里总在放一个名叫‘纽约客影业’的公司发行的电影,那是一些会改变你观影方式的电影。”

  贝尔托鲁奇的《革命前夕》是NYF发行的第一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之后,贝尔托鲁奇又连续拍摄了《巴黎最后的探戈》、《末代皇帝》等作品,如果没有NYF,很难想象美国人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些作品。

  NYF 创始人丹·塔尔波特(DanTalbot)今年82 岁。从事艺术电影发行已经40 年的他,在纽约和整个美国都非常有影响力。《村声》的资深影评人J. 霍伯曼(J.Hoberman)说:“毫无疑问,从上世纪60 年代一直到80 年代,丹都是美国最杰出的外国艺术电影发行人。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甚至是唯一一个在做这件事情的人。”除了发行公司以外,塔尔波特还拥有若干条电影院线,其中包括已停业的位于百老汇的纽约人影院,一个对纽约来说非常重要的经典影院。

  塔尔波特创立NYF 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想看的电影在美国都不上映。他专挑一些当时只有影评人听说过的导演:戈达尔、侯麦、赫尔佐格……曼哈顿的天际线成为了他的公司标志,此后,这个标志就一直出现在很多艺术电影的片尾名单里。很多外国导演都是由NYF 第一次介绍到美国。《纽约客》这样评论道:“任何一个爱电影的人去查阅他们‘戏剧’和‘家庭影音’类产品的发行目录,都会一边羡慕得流口水,一边痛惜得流眼泪。这是一家典型的不考虑商业效益的发行公司,即使后来,很多别的发行商开始侵占这些艺术片导演比较商业化的作品,他们也不以为意。”

  塔尔波特和他的团队把导演看作真正的艺术家。在选择导演时,他们关注的是导演的整个创作生涯,而非个别作品;在选择电影时,他们更看重内容,而非电影明星。这也是《十诫》和《与安德雷吃晚餐》能够在美国发行的原因。

  NYF 不但与院线合作,还与大学、图书馆联系紧密,蒙德罗把它誉为自己和很多美国人的一所“非官方的电影学校”。《Salon》的一篇文章则打趣地说:“与那些打着非盈利的幌子赚钱的机构不同,塔尔波特和他的继任者更像是打着盈利的幌子在经营一个电影教育基金会”。

  死于发行体系的“变脸”

  音像出版商与图书出版商不同:图书出版物会被图书馆广泛地收集,所以如果一家出版社倒闭,他们的资源已经被很好地保存起来;但电影发行公司拥有电影的版权,公司一旦倒闭,电影的35mm 胶片就会随之被束之高阁,这就意味着——人们再也没有机会从银幕上观看这些电影了。

  经济大环境的萧条自然是公司倒闭的主要原因。2002 年,Madstones 电影公司就收购了NYF。Madstones 公司欠了Technicolor 公司(一家专事后期制作的公司)的钱,欠款的抵押物就是NYF公司的资料库。实际上,独立电影公司的日子最近都很不好过。去年,很多大的电影公司都关闭或缩小了他们的相关部门。比如华纳兄弟就于2008 年5 月关闭了华纳独立电影公司(WIP)和影屋(Picturehouse)。

  除此之外,经典院线的衰落,家庭影音娱乐产业的兴起,都从各个方面加快了NYF 倒闭的速度。从上世纪80 年代的VHS 录像带开始,美国的家庭影音娱乐产业就已经成型,等到DVD 广泛流行的时候,好莱坞片商已经有60%的收入都来自音像制品了。

  家庭娱乐的出现改变了电影发行的格局,也宣告了经典院线文化的终结。NYF 来自影院放映的收入越来越少,糟糕的是,他们与外国电影公司最初签订的合同里都不包括音像制品的部分。所以,很多别的发行商和后来出现的DVD厂牌开始瓜分NYF 的“果实”。

  事实上,直到倒闭时,NYF 在DVD领域的位置还是有些不清不楚。这家老牌公司在技术上有些落后,他们运用可变宽银幕版本的时间比同行迟了很久,在一些制式技术的问题上也显得很落后。在美国,Criterion 公司已经成为权威的艺术电影DVD 发行商(即著名的“CC版”),NYF 也曾试着迎头赶上,但收效甚微。

  所以,不妨认为NYF 终结的罪魁祸首是电影发行体系的“变脸”。外国电影在美国越来越难找到愿意放映的院线,地方媒体对非主流电影的报道日益缩减,就连美国大城市的非主流电影周刊也面临着停刊的危险。

  尴尬的珍贵遗产

  一些博客悲观地认为,NYF 之死是美国电影文化继续崩塌和恶化的又一明证。尚存希望的人则发出警告:当心被收购。像NYF 这样的小公司总是只看到大的新媒体公司带来的雄心壮志和看似无穷的后备资金。他们许下诺言,大张旗鼓地改革,但过不了一两年,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但也有人指出,NYF 这种无视市场现实的做法本来就是不可持续的。他们最初发行的那些经典电影确实吸引了一批美国观众,是小众里的“大众”,但让NYF 如此著名的其实是他们中后期带入美国的那些晦涩难懂、几乎无人观看的先锋电影。这项工作虽然意义重大,却实在赚不了什么钱。

  电影人纷纷出谋划策,希望给NYF留下的这个宝贵的资料库找到一个好归宿。人们显然不赞成把这个资料库拆开处置,IFC(专门放映独立电影的有线电视频道)副主席雷恩·韦纳说:“如果有人说只要法斯宾德,不要戈达尔,这是不对的。这些电影是NYF 用40 年时间,以博物馆式的收集方式建立起的珍贵数据库,我们都希望这些电影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被保存下来。”

  NYF 的遗产非常适合在线发行商、电视台或DVD 公司,IFC 几乎完美地具有这三种身份,并且本来就有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加强外语片和美国独立电影部分的发展。肯定也有其他小的艺术电影发行商愿意拥有这个数据库,但是现在的经济状况下,这些小公司自身难保,更不可能拿出现金来买下它。“西南偏南”电影节的主办人珍妮·皮尔森(Janet Pierson)说:“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那些电影太重要了,就是在那些电影的影响下,美国出现了一代为独立电影奉献终身的电影人。这些电影在今天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还有人想要看这些电影吗?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却不知道答案。”

  2009-04-30 总第 333 期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