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网络的PK中,纸媒正在成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与网络的PK中,纸媒正在成长
2009年05月08日 07:46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与网络的PK中,纸媒正在成长

  童大焕

  27岁的韩寒要办杂志了,他杂志的稿费是前所未有的千字2000元。在这个纸媒纷纷成为网络无回报“奶妈”、传统媒体从业者纷纷“投笔从良”投身网络的时候,这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能否给传统媒体带来一点信心和希望?

  随着新闻网站和手机报的出现,传媒界很多人开始讨论报刊业的生死存亡问题,有一个说法是“纸媒体都是给网站打工的”。不要说网站、电视、广播转载纸媒体的消息、评论需要向纸媒和作者付费这样的奢望,对一些纸媒而言,靠网络免费转载扩大影响力,还求之不得呢!

  竞争压力之下,已有不少国外报纸破产,传媒大亨默多克虽抨击“报纸垂死”论,却也预言报纸将从实体转向“新品牌”。中国报业协会刚刚出炉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报纸总印量比上一年度减少了2.45%,这是自1993年以来,报纸年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但是这一切,都是成长的过程。我个人认为,中国内地的纸媒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还处在成长期。一些不符合潮流、不适应市场的媒体会夭亡,会被淘汰,但总体上,纸媒体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所有要找的信息。一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几秒钟内就可以传遍全世界。但是,互联网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庞大而芜杂,真假、优劣并存。这种背景下,读者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要求,转向了强调版面与内容的信息综合能力和深度分析能力。

  一方面,你必须发现和综合真正对你的目标读者有用的信息;这是一个“做减法”的工作,发现信息中的“真金白银”,并且筛除大量的垃圾信息;另一方面,你对这些信息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解读能力,从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更多的附加值。这是一个“做加法”的工作,通过信息的整合,使各类有效信息变得更丰满、更全面、更深入。

  这样,对于读者来说,网络上的大量免费信息其实并不是“免费”的。无限空间必然面对的是无限选择过程中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成本,其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搜索成本,即时间成本。

  此时,传统媒体的优势反而日见突出。报纸杂志极其有限的版面,迫使编辑舍弃大量的一般资讯,而把最精要、最深刻、最有针对性和公信力的内容展示给读者。传统纸媒体“白纸黑字”的不可涂抹、不可更改、可留存可质证的性质,也使它成为公信力的重要源泉。

  这样的“有限选择”和公信力,反过来使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舍得“花金钱买信息”,使消费报刊成为社会主流阶层的阅读和思考方式。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纸媒的公信力。

  此外,传统纸媒体随时随地的便捷阅读方式,便于留存与再度思考的主动阅读方式,也是传统纸媒魅力永存的原因之一。它使阅读和思考成为赏心悦目的生命旅程,而不是眼睛与电脑、电视屏幕无休止的疲劳战争。

  之所以说纸媒处于“成长期”,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其作为新闻最重要的功能,舆论监督、社会守望、催生新思想新观念的职能,发挥得还不够,尤其是“就地监督”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二是传统媒体还不够大而强势,尤其是媒体集团的跨区域扩张方面还非常薄弱,这也反过来直接影响到它难以通过区域扩张,实施有效的“就地监督”。这方面的空间非常巨大。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做客央视经济频道《对话》栏目时透露,新闻出版行业有望对民营资本开放。柳斌杰称,2008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8500亿元(只占GDP的3.4%),而美国这一相关的产业叫“版权产业”,占了国民经济的33%。它是各产业里的第一大,超过了航空、航天、汽车和它的三大出口支柱产业。如果传统媒体集团“地方版”得以不断落地生根并催生真正的“就地监督”,不仅传统媒体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媒体的读者群也将大大扩大。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