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卫士"阮仪三:历史建筑保护不应为经济所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古城卫士"阮仪三:历史建筑保护不应为经济所累
2009年06月03日 22: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张亨伟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上海6月3日电(郑莹莹 宗晨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今日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承载体,中国的历史建筑目前在保护上过于重视旅游、商业开发等经济意图,存在很大误区。

  三日在上海金山区枫泾镇召开的“世博论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上,有着“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等一干子头衔的阮仪三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诸如江南古镇一类,目前在发展旅游事业的路途上已经“走到头”了,呼吁各界多重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古建筑所在城镇的综合发展。

  阮仪三痛批了目前京、沪等地一些在保护历史建筑美名下出现的破坏行为,他指出过度的商业意识让一些历史建筑“返老还童”,而非“延年益寿”,由此塑造了一些走失原汁原味的“假古董”。

  阮仪三介绍,中国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就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并提出了保护要求,但多年来,尽管有平遥、丽江等一些成功保护典范,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并没有到位。中国各地原本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岭南民居等,在现代城市开发中都变成“同一张脸”,丧失了原有特色。

  他说,中国古镇保护发展到二000年以后,踯躅于“十字路口”,出现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空间存在超负荷、商业发展失控、居民社会结构变异、周边土地的资源过渡开发、城镇生活消失诸多问题,并且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几乎成了水乡城镇发展至今必然经历的“阵痛”。

  提到如何利用“古”资源让现代城市更加丰富,阮仪三认为,古镇非同于一般历史文物,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发展其旅游业时不能超过历史的承受能力,在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之时又不损害当地的文化,要培养体验型的、学习型的旅游,体现真正的江南水乡,而非“走马观花”式旅游。他建议,古为今用,建设现代城市中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城镇,来实现中华文化振兴。

  他还表示,在旅游业因古城而“功成名就”之际,可借鉴欧美国家成立古城保护基金的做法,以部分旅游收入回馈古城,保护古城。

  阮仪三呼吁,中国各地在加大城市开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历史建筑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因为“历史文化不可再生的,后悔是没有办法补救的。”完

【编辑:唐伟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