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一时的手艺 如今只剩小部分农户坚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曾经风光一时的手艺 如今只剩小部分农户坚守
2009年06月16日 14:39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二人配合织出靓席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从织席世家到“非遗”传承人

  曾经风光一时的郁南横经席手艺,如今只剩下大湾镇小部分农户在坚守

  在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今年61岁的朱伯祥至今仍在用他的巧手,以席草为纬、以麻绳为经,将数以千计的草绳,利用木织机编织成为一张张质地平滑幼细、夏凉冬温、厚软适度、结实耐用的横经席。朱伯祥说,这织席技艺是爷爷传下来的。时至今日,朱伯祥的儿孙也仍在自产自销横经席。凭着这一独特的祖传手艺,朱家祖祖辈辈以织席为业,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织席世家。据云浮日报报道,如今,横经席作为郁南的传统手工技艺,已被列入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朱伯祥一家这样,好几代人都在从事织席行业的农民,还有朱国新、朱广全、黄兆邦、黄国源等家族,并成为了该项目的传承人。

  传统工艺 19道工序

  据郁南文化部门介绍,横经席作为当地传统手工席的典型代表,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该县所产之草席以在水田种植的“三角草”(方草)和在旱地种植的“石草”(圆草)为原料。这种席草种植一年两造,每年农历“立春”时节种植,“五月五”和“中秋”前后各收割一次。编织横经席的另一原料黄麻,在连滩、河口、大湾等镇都有种植。

  据传承人介绍,制作横经席,虽然只要席草(圆草、方草)、麻线等简单原料,但制作起来还要有木织机、纺线机、草叉等设备和工具。从种草、收割,到破草、晒干、分拣、割麻、撕条、晒干,再到纺线、穿栲、布纲、送草、打栲、成型,还要修边、结线、整理、晒干,完成一件产品,至少要经过19道的基本生产工序。

  二人配合 织出靓席

  用来编织横经席的木制机械也很独特,当地人将其称为木机,也叫“席床”。木机由席订和席栲两部分构成,均选用坚硬重实的木料制造。另一辅助工具就是用竹片做成的草叉,长度比草席的宽度稍长,约四尺五寸,头部有一叉口,用以叉住席草往席床麻线开口的中间穿过编织,此工序俗称送草。

  据传承人说,在编织横经席过程中,其操作要领是两人配合默契,送草位置要准确,抽回草叉要快捷,扛栲压草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般熟练的工人一天可编织横经席两至三张。普通的横经席每张用料约需细草2000多条,粗草1000多条。若编织有图案花色的草席,就要将席草晒干后分别粗细,加染所要颜色,由师傅设计图案,再交给工人依样织成草席就行了。郁南县草席生产历史上有过花席这种产品,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再生产,以致失传了。现在所生产的草席产品基本上都是横经席。该县生产的横经席通常都是采用原草原色编织,不添加任何染料着色。

  清末民初 大量出口

  据记载,清朝中期,郁南县草席已小有名气。由于当地产的床席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又被称为横经席。其质地远胜沿海地区所产的。至清末民初,东莞商人借助郁南草席名气,相继在该县连滩设庄生产,产品除床席外,还有掛席、地席,缀以山水、鸟兽、花草、图案,用于铺床、垫地和掛壁,长丈余、十数丈不等,出口外洋,号称洋席。年出口值银数万元,时为该县最大宗出口产品。

  1965年郁南县政府动员发展农村副业,全县有16个公社种植席草。1966年席草总面积3264亩,全县草席产量47万张。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农业生产强调以粮为纲,席草种植减缩,床席生产一落千丈。至1988年,全县席草种植面积减至643亩,床席产量只有2000多张。

  如今,郁南县仅剩大湾镇朱、黄两姓人家为主的部分农户,仍保留着席草种植习惯和编织横经席这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了。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