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任继愈离去:“国学热”复兴还是虚火?——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季羡林任继愈离去:“国学热”复兴还是虚火?
2009年07月20日 08:31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武汉大学国学班用古法祭祀屈原。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7月11日,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学术大师结伴西行。在缅怀大师离去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文化焦虑,感叹“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而公众对“国学”和“大师”的讨论再度升温。

  国学,原本只是象牙塔中少数学者研究的纯学术,由于种种原因,已被冷落多年。近年来,学界与民间都突然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到各地国学班、国学讲座的盛行;从央视《百家讲坛》的热播,到大量文史读物的畅销;从各地祭孔等传统礼俗的兴起,到《论语》、《诗经》在小学课堂的风行,国学正以各种姿态,活跃于当代中国人的视野中。

  在学术界和民间,所谓的国学热,究竟是虚火,还是真正的文化回归?而在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又为何还在感叹“学术时代的结束”?

  学术界实践大国学

  也许大师从这里起步

  抛开时下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其实,国学从一开始就是精英之学。

  2005年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内高校第一所国学院,开始探索国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之路。让人感慨的是,刚刚故去的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先生,都是人大国学院的学术顾问。

  人大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卫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人大国学院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向“大国学”的方向努力。

  “大国学”也是季羡林先生生前一直酝酿的一个概念。他的《谈国学》、《季羡林说国学》等著作,让我们从中了解了他对“大国学”概念的阐释。

  季羡林曾说,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沈卫荣说:“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开始努力,西域文化研究就是对‘大国学’的一个实践,也是人大国学院的一大特色,比如对西藏、新疆等地民族文化的研究。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人口、地理等各个方面的交流,都很有特色。这也是我们实现‘大国学’理想的开始。”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纷纷成立国学院、国学班,比如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院,武汉大学的国学班。

  人大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说,人大国学院是国内国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个创造性尝试,目前采取六年本硕连读的直通车形式,而这一点是出于知识连续性的考虑。而目前人大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是三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学院缩短了一年的学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为连贯的知识传授体系,给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好了基础”。

  “我们也力求还原中国传统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本来面貌,打破了原先按照西学的方法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划分。在具体的授课中,研读原典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经典解读类的课程大概占了所有课时的三分之一。”

  国学在民间很热,当它作为一门学术,在高校又是怎样的现状?

  沈卫荣教授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每一届学生的数量控制在30人左右。

  人大国学院明年即将迎来首批毕业生,但据说,有关部门尚未批准人大申报的国学学位。

  对于季羡林先生的离去,有人说,最后一个国学大师走了。

  对此,袁济喜教授说:“人文人才的培养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同,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需要长期积累、探索和变革。我们不敢奢望,人大国学院能够培养出大师,但是正如人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纪宝成所说‘也许未来的国学大师正是从这里起步’。”

  民间从娃娃抓起

  想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十几个孩子穿着汉服,正襟危坐,晃着脑袋随老师大声诵读《弟子规》,教师墙上挂有孔子画像,墙角的录音机里流淌出舒缓的古曲。这是目前许多“国学启蒙馆”日常授课的情形。

  一直以来囿于书斋的国学,当下已经从学院走向了广阔市井,从精英走向了普通大众。民间国学热中,也少不了从娃娃抓起。据说,杭州拱宸桥小学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让每个孩子背诵《论语》,每天早、中、晚三时段各10分钟。

  媒体在这股“国学热”中功不可没,《百家讲坛》正是这波浪潮的引擎。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说《论语》等等,这个雅俗共赏的讲坛,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节目的成功,几个月前,央视《开心辞典》也将国学引入益智娱乐节目,在六大城市选拔“国学高手”,还打出了诱人的奖励――前九名选手可进入北京大学国学班免试免费学习两年,考试合格后还可授予学位。

  出版商也看准了“国学热”引来的商机,白话经典、简化原著的国学读物在图书市场遍地开花。记者在杭州各大书店转了一圈发现,一些简化后的国学读物,比如《白话史记》、《于丹论语心得》等书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在这里很多读者驻足浏览。

  国内的很多企业家也加入了研读国学的行列。2007年夏天,武汉大学乾元国学讲堂悄然开班,在一年里,20名学员花2.8万元在这里接受24天的博导国学培训。而七成学员都是企业老总。正所谓,国学无价,国学班天价。

  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说,经济管理是“术”,而国学是“道”,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峰时,很多人内心却常感到空荡荡的,所以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归属感。这也成为近年来“国学热”中的一个缩影。

  专家说

  国学复兴尚在初级阶段

  现在,国学是一个时时被人提起的词,它究竟有多热?

  采访中,一些从事国学研究的专家却认为,通过设立国学专业这样的学术方式,并没有改变国学边缘化的情况,“影响力非常有限”。所谓的国学热,也基本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没能体现为精英文化的热衷,算不上一个热潮,最多有这么点意思而已。

  有学者把当前的“国学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引发公众的兴趣;第二阶段就是重回经典的阶段,开始阅读经典原著;第三阶段是学以致用,把从经典阅读中学习到的东西融入到日常的实践中去。

  目前,“国学热”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很多人开始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原著,寻求自己对国学的理解。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文化中国人才计划”辅修班的周琳说:“我研读了许多中国文化经典,接触了许多大师,听到了不同的思想。在一年多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思考,同时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

  但有关人士却认为,现在国学热中存在一种误导,很多人以为学习国学,就是简单的文化回归;倒退复古就是弘扬国学。而商业味浓、功利性强,又让国学成为一种“奢侈品”。“倘若这新一轮‘国学热’仅仅是热衷于对中小学生的所谓国学教育,或者是市场逐利的作为,则此热毋宁说是国学的不幸。”

  对于国学进入小学课堂,有人也担心,现在的孩子压力很大,又来一个读经,大人都不太看得懂,小孩子能对它感兴趣吗?虽然这些经典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是也得让孩子们量力而为。

  对此诸多的困惑,沈卫荣教授认为,在国学复兴的初级阶段,我们还是应该抱着宽容、积极的心态。“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近代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复兴传统文化十分不容易。当下国学热反映民众的一种要求和渴望,希望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和思想的力量。‘五四’之后,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失落,现在国学热提供了一个重新培养的契机。我们还是应该支持、鼓励。”

  马君雅 马良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