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为何与媒体翻脸? 关于他的消息已远离学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易中天为何与媒体翻脸? 关于他的消息已远离学术
2009年07月27日 10:28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易中天为何和媒体翻了脸

  □关于他的消息见诸媒体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话题,而是离学术越来越远的新闻事件

  □他自己形象地把成名后的状况比作是做了观赏动物

  □在学者和媒体的关系中,有一个问题是应该清楚的,那就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传媒不过是一个生产文化商品和娱乐产品的平台

  □媒体应该反省如何对待学者,不要让他们成为媒体上被抽空了学术内瓤的空壳

  新闻事件回放

  7月20日,易中天做客北京台《非常网络》节目时,在主持人提出“有没有想到《品三国》图书如此火爆? ”的问题后,易中天回答“不要以为什么事儿都是策划的,媒体很弱智,总喜欢问动机”;这让现场气氛陡然紧张,而在被问到“与余秋雨的网络战是不是为了保持名人热度”时,易中天更是在万千观众的注视下,说出“我拒绝回答愚蠢的问题”这样不留余地的话语,并且在整档节目中多次以讥讽的口吻问主持人,还要继续愚蠢下去吗?质问主持人怎么就是不明白自己的意思等等。

  被媒体捧红的易中天和媒体翻脸

  在易中天走进央视 《百家讲坛》节目之前,他只是中国万千教授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当他抛头露面走上《百家讲坛》这档大众传媒的节目,并以幽默风趣的个人风格解读三国后,他一夜之间成为了红透大江南北的人物,关于他的消息见诸媒体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讲座、学术话题,而是以《百家讲坛》讲座这个投进大众层面的石子为中心一圈圈荡漾开去的离学术越来越远的新闻事件:

  在招标会上《品三国》被出版社以“首印55万册、版税百分之十四和三年后保底印数20万册”的罕见标码竞得发行权;

  在各地的签名售书现场,受到“乙醚”(易中天的“粉丝”)追捧;

  易中天的讲座一票难求;

  易中天获得“2006品牌中国年度人物”……

  经过这样大规模的炒作,易中天从普通的大学教授变为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他所说的话、他所做的事都会成为媒体的焦点,看看这些新闻标题,就可以非常清楚他的处境:《易中天调侃余秋雨,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易中天频换地点赴大学演讲模仿小沈阳》、《易中天,我如何看待李辉文怀沙的》、《易中天:国人不“仇官、仇富”,只恨“不仁、不正”》……易中天频频在媒体亮相,他已经被媒体当作一个 “娱乐明星”来对待,甚至他喜欢吃“苍蝇面馆”都会登上媒体的头条,他自己则形象地把自己成名后的状况比作是做了观赏动物,像峨眉山的猴子,在这样的过程里,一个同媒体有过很好合作的学者和媒体的关系开始复杂起来。

  学者爬上“魔鬼的床”

  在学者和媒体的关系中,有一个问题是应该清楚的,那就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传媒不过是一个生产文化商品和娱乐产品的平台。在这里,传媒制作一档由学者主持的文化节目和制作一档由影视明星主持的娱乐节目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有收视率。在这样的过程里,媒体一方面依赖学者的观点来提升传媒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一方面还要炒作这些已经在大众中家喻户晓的学者的成名史和他们成名后的生活,以名人效应赢取更多的关注,这和炒作其他娱乐明星别无二致,因为这正是大众所感兴趣的娱乐兴奋点。

  从第一方面看,媒体以学者的学识为基础制作节目,或者以学者的观点向大众解释某个问题,是借权威说话来提升节目的分量和品位,这一层面离学者自身的学识和学问还是比较切近的,但在这层关系中,学者也并不能获得完全的表达和话语权。因为,媒体还有自身的选择,这种选择或许因为收视率、或许因为节目定位等,而学者只能削足适履。曾在百家讲坛讲《聊斋》的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马瑞芳在《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一书中对此有形象的描写,西方神话有张魔鬼的床,人被捉到床上,长了截短,短了拉长。百家讲坛对主讲人来说,也是张“魔鬼的床”。……上了“魔鬼的床”,主讲人被“截短拉长”,适应者,就很可能成“星”,不适应者,就只能回家坐冷板凳。而讲课的内容,也不是高深渊博的学问,而是用娱乐化且个性化的方式重新演绎一遍。这也许就是易中天们被批评为 “不够专业”,有“戏说嫌疑”的缘由。

  从另一方面看,当一些学者果真借助大众传媒一夜成名,他们自己名利双收的时候,学者和媒体的关系随之发生了进一步的改变。因为媒体,这些学者成为了名人,成为了公众人物,他们就会像娱乐明星般被媒体反复炒作,因为他们的知名度,他们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有关他们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媒体炒作的东西。于丹在伦敦撒泼耍牌了,易中天说主持人愚蠢了……所有这些早已与学术传播无关,这样的噱头后是媒体满足大众对名人生活关注的欲望,是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心态,这也是在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抛头露面的学者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名人的学者已经没有任何主动权,你发怒、发飙、不理睬甚至沉默,无论如何表现都会成为被媒体放大的焦点。易中天此次和媒体的翻脸只是这种关系已紧张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而已。在以前的采访中,易中天曾多次流露出对媒体的不满,像有记者问,现在邀请你做讲座的地方很多,请问你如何平衡做学术与外出演讲时间?易中天回答:“这个不好说。人家邀请做讲座,不答应吧,你们会说我耍大牌;答应吧,你们又会报道说,我不甘寂寞。做人很难的。 ”从这些言谈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学者和媒体关系的这种转变。此次易中天和媒体的僵局中,媒体的提问其实还是一贯的作风,并无愚蠢之处,只是易教授的忍耐力到了极限而已。

  媒体应如何对待学者,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尊重

  在我国,学术传统是以学者甘于清静、坐得住冷板凳,潜心于学问而为美德的。在这样的传统下,学者们是处于高高的象牙塔中大众远远遥望仰慕的人物。而对于那些抛头露面于大众面前又获取了巨大名利的人则视为不务正业或者正业荒疏。我手边有一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学术的一生》的书籍,书皮是任继愈先生的题字,书中收录了金景芳、钟敬文、顾廷龙、陆宗达、蔡尚思、周有光、钱仲联、张岱年、杨伯峻、季羡林、任继愈等44位学者撰写的回顾和总结治学经验的文章,那些名字大都如此陌生,不是专业领域的人大都无从知晓,但翻看他们的文章却得知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家,他们在大众层面的默默无闻也许正是成就他们专业领域煌煌巨绩的一个原因。我们当然需要这样为学术默默耕耘一生的大学者,但我们是否同时也需要将学术学问传递到大众中的学者?

  在大众传媒影响广泛的时代,利用大众传媒传播学术与学问无疑是一条好的路径,易中天们愿意放下传统观念走上荧屏向大众传播文化,是一件值得赞许的事。他们是付出了清静治学时间的代价和承受了来自学术圈的压力的,而更大的压力则是来自于媒体。就像易中天曾说过:“电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现代传媒,也是一个传播学术的很好平台。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成人也毁人。如果你想成名,可以利用它,但是成名不等于成功。所以我说,传媒和学术相结合,做好了是双赢,学者赢得了观众,媒体赢得了品位。”但是如果在这样的学者和媒体的互动中,媒体只是简单地把学者当作一个卖点呈现给大众,那么传播学术只是一个空谈。

  在学者和媒体的关系中,媒体占着主动权,因此媒体应该反省,要如何对待学者,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尊重,让他们内在的学识传播出去,而不要仅仅为了收视率炒作他们的花边新闻,让他们成为媒体上被抽空了学术内瓤的空壳。

  在与媒体的关系中,学者自身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如何保持住学术传播的底线。当发现媒体有了隐蔽自己作为学者的一面,而大众的关注点已经不在学术问题时,也应该及时转身,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不要等到媒体爆炒娱乐新闻,成为和明星一样的娱乐符号的时候,那将不仅有失学者的尊严,也有损学者的智慧。

  □本报记者/许维萍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