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次发现古代“种蓝制靛”工场遗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广东首次发现古代“种蓝制靛”工场遗址
2009年08月05日 10:18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罗定龙湾、分界两镇有多处明清时期的制蓝工场 为全省首次发现

  记者昨天从罗定市文物普查组获悉,普查队员们在该市龙湾镇和分界镇发现了多处明清时期的“种蓝制靛”工场遗址,这对研究古代的“种蓝制靛”业有较大价值,这也是迄今在广东省内首次发现古代“种蓝制靛”工场遗址。

  蓝,俗称染草,是古代用作染布的染料用材植物,古人说“青出于蓝”指的就是这个“蓝”。靛,一种深蓝色有机染料,称“靛蓝”,亦称“靛青”、“蓝靛,是成品染料。蓝草二月种,五月收。”将蓝制成靛要经过采摘、下坑、搅拌、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十几道工序,历时20天左右。

  罗定的蓝多产于连州、新榕和罗镜等地,所出的蓝米最佳,年产大约三十石,罗镜镇的水摆旧圩曾是蓝靛的集散地。

  据罗定史料记载,制蓝、烧炭、炼铁和种桂是当地明清时期的最大产业,炼铁业因矿产枯竭而首先退出罗定的历史舞台,而制蓝业也因为清末洋蓝化工染料的进入而日渐式微。

  据了解,制蓝需要修建制蓝工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始至今,罗定市在龙湾、分界两镇均发现了“种蓝制靛”工场遗址,这在全省尚属首次发现。其中龙湾镇有制蓝工场遗址6处,并有19处厂坪遗址,较大的制蓝工场可以容纳近百人工作,可见当时制蓝业盛极一时。

  在分界镇的金河村大坪脚掘坑口发现有一个较大的制蓝工场遗址,制靛的池缸和出水渠道都保存得十分完好,遗留的些许蓝靛还清晰可见。在大坪山上有瑶族人居所遗址和瑶族人墓,因此这也印证了瑶族人“种蓝制靛”的说法。

  (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梁宇、潘泽辉摄影报道)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