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西汉军事家张良恩师“黄石公”是济南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西汉军事家张良恩师“黄石公”是济南人
2009年08月11日 17:58 来源:济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圯上老人”黄石公:平阴《魏氏族谱》有证

  日前,记者采访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得到一个重要线索——— 经考证,西汉初期的著名军事家黄石公是济南人。

  在 《史记•留侯世家》中,汉代著名军事家张良与一老者演绎出一段“圯桥授书”的千古美谈,此后,“圯上老人”黄石公被人们广为传颂。除了济南平阴,在安徽亳 州、湖北黄石,尤其是江苏下邳,都盛传着黄石公的有关传说。然而,黄石公是否确有其人,其故里究竟在何处却不得而知。赵承凤与山东孙子研究会常务副秘书 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刘庆俊,山东平阴县博物馆副馆长马文平,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马建新等专家经过长时间多方考证,并仔细研究了黄石公 的族谱及有关历史记载,还考察了平阴境内众多黄石公遗迹,最终确证了黄石公实有其人,且其故里就在今平阴县东阿镇魏院村。

  《魏氏族谱》证明黄石公确有其人

  据马文平介绍,平阴县东阿镇魏院村魏氏家族存有家传的《魏氏族谱》和《魏氏大事记》,他在黄石公的第90代传人魏绪庚手上见到了这部《魏氏族谱》,该族谱从 黄帝时期的魏昆开始,一代代均为口传,到明清两代才有手抄本,一直记录到1953年。这部族谱中就有关于黄石公的明确记载,大意是:黄石公姓魏名黄,又名 辙,生于战国末年周赧王、齐惽王年间,卒于西楚霸王三年。其父魏华、母马青。黄石公出生时,其母在门前大道上,不慎脚落空于车辙内,摔倒遂生一子。此时晚 霞夕照映天地为黄色,其父便给儿子起名为“黄”,小名“辙”。后黄石公生五男,名字分别为器、水、良、金、国;三女名为花、馥、芳。黄石公生于书香世家, 其父与祖上皆在教书堂教授学子,他6岁习学,18岁便精通诸子经书,尤善兵学、易学。曾撰写《三略》、《素书》等兵法。后在下邳遇到了刺杀秦始皇未遂而逃 匿此地的张良,几番试探终将兵书授予他,并嘱咐张良“十三年后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西楚霸王三年,黄石公辞世,临终嘱其子将自己葬于谷城 山下,立一黄石,并嘱子孙遵族规秘训。《魏氏大事记》中记载,黄石公嘱托不许将自己的真实姓名暴露于世,这也为后人的考证带来了困难。

  黄石公是平阴县东阿镇魏院村人

  据专家介绍,《史记》上记载的黄石公与张良约定13年之后相会的济北谷城,《中国地名志》、《山东通志》、《辞海》等均载:“即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而 谷城山(即今东阿镇北的黄石山),《汉书》、《山海经》、《水经注》、《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均记载了该山在汉以后,因黄石公之故改名为黄石山。从 汉至今,黄石公的诸多遗迹如黄石台、黄石、黄石洞、黄石公庙、黄石公祠都在该山上下。

  赵承凤、马文平等专家对这些历史记载及相关遗迹做了仔细考证,确证黄石公的故里就是济南平阴县东阿镇魏院村。其理由主要有6条:

  第一,《魏氏族谱》、《魏氏大事记》所记载的黄石公与《史记》所载大体相符,只是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差别。例如:圯桥授书,《史记》记载的是在江苏下邳圯桥, 所授之书为《太公兵书》。而《魏氏族谱》、《魏氏大事记》则认为黄石公是在下邳遇到张良,后相约在谷城授书。这与《兖州府志》和民国《东阿县志》记载的晋 人郭璞在《山海经》注中所注:“山在济北谷城县西张良与圯上老人纳履授书处”相符。至于所授之书,据考证,并非《太公兵书》,而是黄石公所著的《素书》, 张良仅用其中十之一二,便灭项兴刘、明哲保身。张良死后500年,有盗发张良墓者,于玉枕中获此书,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 其人,必受天殃。在1997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译本《素书》的推荐语中也明确写道:“黄石公演天理而成《素书》,于圯桥密授张良”。另外, 《史记》中“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句,根据《魏氏大事记》黄石公第一个意思是向张良暗示自己的住处是在谷城山下,自己就是谷城人。如果我不在人 世,山下有黄石的山就是谷城山,看到黄石就像看到我一样。第二个意思可能是指自己居住在谷城山黄石台下的黄石。所以,张良与刘邦当时在山下没有找到黄石, 便到谷城山上黄石台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并在山上建祠。最近,在“文革”时被拆掉的黄石公祠内的碑刻被发现,其中一通上刻有宋代大名士邵雍撰写 的《重修黄石公祠碑记》,上面的有关文字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官府及当地乡民一直以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黄石公生 日,并于当日在黄石山举行庙会祭祀黄石公,此民俗活动从未间断。唐李卓所撰文的《济州谷城黄石公祠记》、现存明代天顺二年由奉政大夫山东督察司拿宜兴等所 立《重修黄石公碑记》、最近发现的清嘉庆年间《重修谷城山黄石庙碑记》残碑、《兖州府志》、《东阿县志》都有记载。就是“文革”期间,也有人偷偷前来祭 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祭祀黄石公更是日趋兴盛。每年祭祀期间,都唱五天大戏,前来祭祀的乡民和游客最多时可达四五万人。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民间 人士筹资修复了黄石公祠。由此可见,对黄石公的信仰已成为当地的固定习俗,形成了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现象。因此,在今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黄石公 祭祀日”被直接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民俗活动及民众信仰,为黄石公是此地人提供了有力证明。

  第三,邵雍撰写的《重修黄石公祠碑 记》中有“谷城山有黄石公祠一座,考其碑为前汉子房之所建,……,然黄石公以石名……曰周人哉”之句,证明了在此前已有碑文记载,疑黄石公为周人,这正好 与黄石公所处的年代和《魏氏大事记》、《魏氏族谱》的记载相符。该碑还有“此庙自前汉建后,屡变屡更……”的字样,也是黄石公为此地人的证据之一。

  第四,自《后汉书•藏宫》记载了《黄石公三略》兵书后,有关黄石公兵书著作等皆呈现于世。《兖州府志》、《东阿县志》这两部地方史志的艺文志中,都记载了黄 石公兵书。而历代修志常规是:非所辖地之人,其著作不载入地方志的艺文志。这就充分证明了黄石公故里归其所辖。

  第五,近年,江苏徐州市汉 画像石博物馆收集一块汉代熹平年间黄石公碑,这是当前发现的一块最早的有关黄石公的碑刻。该碑的研究者发表文章说“黄石公为齐国济北谷城人”。近年南方一 些专家学者也多有研究黄石公者,认为黄石公为“济北谷城人”。此处“济北”即济水北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这样记载:“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 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

  最后一条,历代均有 文人志士来谷城拜谒黄石公,也充分证明了黄石公是当地人。其中北周时骠骑大将军、大文学家庾信诗中的“谷城黄石,还归旧祠”句,证明在南北朝时,庾信就对 黄石公祠进行拜谒。明代永乐工部尚书周忱诗中“我来登谷城,汉祠宛如昔。”说明了当时汉祠的状貌。其中诗中有句“却忆谷城山下老,错教姓字向人传”,直接 说明黄石公隐藏了真实姓名。

  黄石公故里被确证意义重大

  赵承凤告诉记者,他曾在去年举行的第五届孙子国际论坛上发布过此消息,国内兵学界对此均无异议,而确证黄石公故里为济南平阴县东阿镇魏院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黄石公作为历史上一大兵学家,其兵学著作《三略》、《素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历代军事家必读之书。它极大地丰富了齐鲁兵学,对日前正在进行的我 省兵学资源整合增添了非常重要的内容。将这两部兵书整合为我省的兵学资源后,在《武经七书》中,我省兵学著作就占了其中五部,即《孙子兵法》、《吴子兵 法》、《六韬》、《司马法》、《三略》,进一步提升了齐鲁兵学在中国兵学界的地位。

  其次,确证黄石公为济南平阴县东阿镇魏院村人,对提升 济南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4月13日,平阴县正式成立了“山东平阴黄石公研究会”,专门研究黄石公及其军事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随着黄 石公被确证为济南人,如何让黄石公在济南、在山东甚至全国变得家喻户晓,如何发掘和利用黄石公文化资源发展济南的文化旅游业,提升济南的文化形象和内涵, 都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济南一个难得的机遇。

  本报8月10日讯(记者 赵晓林 实习生 孟娟)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