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60余件文物移交中国文字博物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河南160余件文物移交中国文字博物馆
2009年08月12日 1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郑州8月12日电 (记者 关涛 师红垒) 郑州市的钤(qian)印陶器、汉砖开封市的王铎草书立轴、安阳市的“息鼎”……8月11日,河南12个省辖市收藏的160余件文物11日移交中国文字博物馆。

  8月11日,随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共同拉下红绸,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来自全省12个省辖市文博单位收藏的140余件珍贵文物和20多件碑刻原拓正式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是河南继7月14日河南博物院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家单位193件文物移交中国文字博物馆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移交。

  此次移交的重要文物有郑州市的钤(qian)印陶器和汉砖,为研究汉代文字发展演变提供了实物例证;开封市的王铎草书立轴,在王铎传世墨迹中具有代表性,十分珍贵;安阳市的“息鼎”造型古朴大方,制作端庄,铭文对于研究战国时代的文字具有重要价值;驻马店的西周夔纹铜鬲铭文15字,是研究西周时期文字发展、冶铁铸造工艺的实物资料;焦作市的汉代“呈酒万石(dan)”陶壶,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洛阳市战国货币,铸于东周时期的洛阳,是研究东周王畿地区社会经济、中国古代货币及货币文字的重要物证。

  以上这些文物以及这次移交的各时代文字碑刻和碑刻原拓,对研究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书法艺术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东汉蔡邕书石镌刻的《熹平石经》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熹平石经》起了桥梁作用。曹魏时期的《正始石经》,系典型太学石经,是我国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用古文、篆、隶三种不同字体刻写《尚书》、《春秋》、《左传》,在我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虽经沧桑,没能完整保存,但保存下来的石经残片仍体现了重要的艺术和文献价值,这些石经残片的原拓极其珍贵。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国家和河南“十一五”时期重大文化工程。8月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有关省、市、区文物局长会议,再次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全国的文物征集工作进行了部署,8月11日,由省长助理卢大伟主持的文物征集工作协调会在河南博物院举行。会上,孔玉芳副省长做了重要讲话,“按照国家和我省确定的开馆时间要求,文物征集工作必须按时完成。省文物局要根据陈展大纲8月15日前列出第二批省内文物征集清单,由省政府发至各省辖市政府。各省辖市政府要严格按照清单,逐件落实,务必于8月31日前及时将征集文物移交中国文字博物馆。”

  最后卢大伟提出,“迅速制定5日通报制度,收到第二批文物征集清单的单位务必做到5日一报,直到8月30日前,确保第二批征集文物能够顺利到位。”完

【编辑:闻育旻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