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艺院团改革 从"卖不出票"到"场场火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广州文艺院团改革 从"卖不出票"到"场场火爆"
2009年08月21日 2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广州八月二十一日电 (王华 穗宣)广州人“爱吃不爱看演出”、“广州出不了文化精品”,这曾经是对广州城市文化氛围的偏见、臆想。

  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广州对市属七家文艺院团进行改制,从国家统包统管、“等靠要”的事业单位转身成为市场化、精品化、品牌化的演艺企业。不但创新了国内文艺团体改革模式,闯出市场、改出活力,也让院团从昔日“卖不出票”到如今“场场火爆”。

  广州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今日谈起院团改革时说,广州的文艺院团改革,绝对不是“甩包袱”、往市场一推了之。而是从实际出发、创新模式,增强文艺院团的艺术创造力和市场生存能力。人员分流难、改制资金筹措难是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两大难题,广州对此并不强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采取“分类改”、“分步行”。

  广州杂技团、广东省木偶剧团、广州歌舞团等从事业单位改制为公司、成为企业,同时成立事业体制的“管理中心”,对“老人”、“新人”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剥离广州粤剧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州话剧团、广州芭蕾舞团优良资产成立公司,走向市场。其次,成立国有控股的股份制演艺集团,增强文艺院团市场生存能力。这种改革模式,成功破解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构建多元化扶持机制。广州实施院团经费定额包干、加大投入的同时,实行文艺院团与剧场、媒体和旅游“三捆绑”。解决了人员后顾之忧、经费来源、优化了外部环境,文艺院团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广州杂技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说,过去是政府每年拨经费给院团进行艺术创作,动辄投入几十万、上百万的剧目即便获得了大奖,却也只演出几场便“刀枪入库,放马南山”,艺术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改制后,从市场需求、定位、营销策划和节省剧目生产成本上下功夫,尝试剧目股份制、签约制、制作人制等新型艺术生产机制,实现票房利润最大化。仅今年一月在北京演出的《西游记》,共十四场收入一百五十多万元人民币,是去年总演出收入的一半。

  而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开展多元经营,形成木偶演出、动漫、网络、玩具一体化的儿童文化产业链,将演出、玩、学、乐融于一体,票房收入持续攀高,演出订单接踵而至;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打造话剧专卖店,周末剧场的演出已排到今年十月份。

  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广州演出行业不仅没受拖累,反而逆市而行。广州杂技艺术剧院的《西游记》、广东省木偶剧院的《八层半》、广东音乐曲艺发展公司的《东方天籁》纷纷进军国际主流演出市场。

【编辑:闻育旻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