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史诗再现中华腾飞历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复兴之路》:史诗再现中华腾飞历程
2009年09月27日 08: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9月20日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全剧以历史时间为脉络,由序及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等五个章节构成。整台演出共36个节目,演员阵容多达3200人。在超大显示屏、投影仪等高科技舞台手段的配合下,给观众强烈的视听震撼效果。图为以救助汶川大地震等事件为题材创作的歌舞《呼唤》。 中新社发 毛建军 摄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9月20日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全剧以历史时间为脉络,由序及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等五个章节构成。整台演出共36个节目,演员阵容多达3200人。在超大显示屏、投影仪等高科技舞台手段的配合下,给观众强烈的视听震撼效果。 中新社发 毛建军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复兴之路》:史诗再现中华腾飞历程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重大的文化庆典活动之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自20日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正式演出以来,受到观众的高度称赞。

  记者有幸在《复兴之路》前期的创作和排练时,走近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感受他们的爱国激情,记录下他们为这一史诗工程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内心激荡着“为祖国歌唱”的情怀

  9月14日,《复兴之路》第一次带妆彩排听取观众意见。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总导演张继刚坐在观众席的最后一排,看到观众身体都坐得直直的、有的观众还跟着演唱和表演的节奏打拍子,看到一排排的拍照手机高高举起,他感到十分欣慰。

  和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大手笔一样,《复兴之路》庞大的演出团队有3200余人。其中既有专业院团的演员,也有大学生和解放军战士。

  《复兴之路》没有常规的主持人,而是由一些“讲述者”的动情描绘串起169年间历史将永远铭记的日子:辛亥革命爆发、新中国成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北京奥运会开幕等。这些叙述词只叙述历史,不过分渲染,给观众留下思考余地。

  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像孩童背书那样,刻苦地记台词。为了参加《复兴之路》剧组,许多艺术家放弃了收入较高的演出。

  新中国60华诞,大家内心激荡着“为祖国歌唱”的情怀。张继刚导演感触颇深:“在反复的舞蹈动作调整中,没有一个人是做做样子;几百次的重复歌唱中,每个人都是放声歌唱。”

  是歌舞,也是史诗

  从9月20日起,《复兴之路》将在人民大会堂连演13场。这是继1964年的《东方红》和1984年的《中国革命之歌》后,新中国第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无论是历史跨度展现还是表现形式,都是史无前例的。

  “用什么样的艺术鉴赏、表达手段来歌唱新中国60华诞?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文化中国?”在最初的创作阶段,张继刚一直在思考:“不能太像《东方红》,也不能是现在打开电视就能看到的歌舞晚会。因为《复兴之路》是歌,是舞,同样也是史,是诗。”

  在张继刚看来,创作《复兴之路》最难之处是把历史进行艺术的概括和精彩的呈现。“不光正确、准确,更要生动。”

  为了有别于前两部作品,跳出人们对“革命史诗”的一般想象,创排人员通过《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五大板块,对一些重要历史片断进行梳理,力图从特别的角度切入。比如,在讲述南昌起义的舞蹈《点燃朝霞》中,起义前夜的紧张气氛被重点描写——在钟表的嘀嗒声中,在夜幕的掩护下,战士们擦亮了手中的枪杆;用来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是一段《共和国的名字》的情景表演:为了把新中国的名字传达给每一名战士,在隆隆炮声中,连长接到了电话,可通讯兵却倒在了血泊中,他在弥留之际最后的心愿是:共和国叫什么名字?此时,全场的舞蹈、合唱演员齐声高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了实现《复兴之路》艺术效果最大化,让广场艺术与剧场艺术有机融合,《复兴之路》的舞美部门不惜在人民大会堂里“动土”,对这个全国最大的舞台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史无前例的大改造,连穹顶都被充分利用。

  8月2日,工作人员提前近1个月进驻人民大会堂,搭起了一个宽40米、高14米,共有70余级的巨型台阶,供演出时合唱演员站立。由于巨型楼梯的存在,舞台的纵深感受到影响。因此,前7排观众席被拆除,一半成了舞台,另一半作为走道。

  “再年轻10岁,我真想自己上去跳”

  在《复兴之路》3200多人的队伍中,活跃着一位特殊的“老同志”:今年63岁的韩伍昌曾是《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的领舞演员,如今他的角色是《复兴之路》创排团队演出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工作中的韩伍昌健步如飞,工装裤兜里塞着手机,腰间别着对讲机。从前期召集创作人员、开策划会,到中期辗转各个排练场监督,再到进入人民大会堂合排,演出、舞美、舞台监督……韩伍昌都要管,甚至还要帮忙分盒饭,他笑称自己活脱脱就是个“老管家”。

  在韩伍昌看来,《复兴之路》是一门综合艺术,他用了“气势磅礴”、“史无前例”来描绘《复兴之路》。他说,《复兴之路》与普通演出不一样,它要求每个细节精致、到位,转台、拉幕的节奏等,都要反复操练。“我感觉,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盛。要是我能再年轻10岁,我真想自己上去跳!”

  《复兴之路》团队里,有词作家阎肃、表演艺术家田华这样的八旬老人,也有很多“80后”的新编导。《惊梦》和《山河祭》由总政歌舞团28岁的唐黎维、西南民族大学28岁的常娉娉和北京舞蹈学院27岁的王磊共同编排。这些在老一辈人眼中少不更事的年轻人,在创排作品中,却表现得沉稳大气。他们通过作品表达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的青春活力也为全剧带来清新的创意。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