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清官海瑞落葬滨涯村 墓园400年风雨变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一代清官海瑞落葬滨涯村 墓园400年风雨变迁
2009年10月10日 14:13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历史的演进,总是瞬息万变。

  一群红卫兵闯入海瑞墓园区,将墓园里的石羊、石马、石龟、石镜和翁仲等石塑推倒,连墓冢前的主墓碑、海公井旁的“海公泉”石碑也被扳倒在地。这一幕,发生在1966年秋。400多年来,海瑞因为一生正气凛然,清廉公正为世人景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却被彻底颠覆,连墓冢也被红卫兵挖开,珍贵的历史文物遭到破坏。

  一代清官落葬滨涯村

  1514年,海瑞生于现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的金花村。他一生坎坷,仕途多舛,50岁才迁升户部云南司主事。当时,嘉靖皇帝长期信奉道教,妄图长生不老,20多年不理朝政,还乱给道士升官加爵。抵京第二年,海瑞便上书《治安疏》,直言指斥皇帝,被打入死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海瑞罢官。

  1587年,海瑞病逝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嘉靖帝钦赐御葬,并罢朝三天,派琼籍人许子伟送其灵柩回海南,并负责监造墓园。出殡那天,南京自发送葬的人“百里不绝”。选定现海口市秀英区的滨涯村作为海瑞落葬之地。1589年农历二月廿二,海瑞墓正式建成,整个滨涯村哀痛欲绝。此时,距离海瑞辞世已一年多。

  其实,早在元代,滨涯村就已名声在外。据载,滨涯村是元代黎兵屯田万户府万户张-、张贤祖孙世居地,是海口周边十五村之首。村前原有一个大湖,遇到雨季无法排水,庄稼屡屡遭涝。后来,张氏家人开掘出一条环村水渠,能排易灌,形成了前有明堂、后依金牛岭的玉带环腰式美景。海口市海瑞墓管理处主任陈涛说,令人称奇的是,海瑞墓与明代大学士丘浚的墓冢刚好同一纬度。当时,墓址还居住着五户张氏村民,为了安葬海瑞,这五户村民便迁往长流富教村居住,因为在富教村还有许多张氏祖置地。

  刚刚办理退休手续的海口市海瑞墓管理处职工陈海光也是滨涯村人,30年来他一直默默地守护着海瑞墓。陈海光说,虽然海瑞不是滨涯村人,与滨涯村人也不同姓,但自从海瑞落葬滨涯村后,村民便将他当作自己的祖先看待了。每逢农历二月廿二“海瑞公生日”,滨涯村各姓村民家家户户都烧香点烛,燃放鞭炮,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设宴款待,隆重祭祀海瑞。

  历代续建重修海瑞墓

  日前,海南日报记者专程来到海瑞墓。只见墓园坐艮(东北)向坤(西南),正门外立有圆形石柱华表一对,石础为鼓腹形。步入正门,有“粤东正气” 石牌坊一座。神道中央置一尊石龟形状的碑底,背负着一块石碑,为谕祭碑。主墓为石砌,墓前石碑高约三米,上书“皇明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右面题“钦差督造坟茔兼斋谕祭文行人司行人许子伟撰”,左边署“万历十七年已丑年二月廿二日午时吉旦敬建”。神道两旁,对称地排列着石碑、石翁仲、石狮、石羊、石虎等镇墓石雕。

  海瑞墓红墙外,北边有一口水井,始建于滨涯村建村之时。清朝光绪十二年,海瑞墓续建,水井遂被命名为“海公泉”,而南边的水井亦命名为“邱公泉”。

  历代以来,海瑞墓都在续建、重修。1927年,由海南商会倡举,陈济棠、陈策等广东籍官员都捐献赞助资金重修海瑞墓。海南解放初期,海瑞墓园作为部队汽车队驻地,石牌坊、谕祭碑等曾被损坏,各镇墓石雕也被搬到墓园西南角集中堆放。

  1959年,海口市政府按原状修复墓园,并种植花草,将陈海光的父亲陈丁志从海口市文教局调来看管海瑞墓。陈海光说,当时,经常有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谒拜。

  红卫兵连夜砸挖墓园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遂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由江青、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海瑞墓也难逃劫难。与共和国同龄的陈海光当时还是个小伙子,他被村里人喊去看热闹,亲眼见到海瑞墓被破坏的一幕。

  那是1966年9月的一天,大约下午4点,一群“造反派”闯入海瑞墓园破“四旧”。陈海光回忆,他们到处敲敲砸砸,很快就推倒了石塑,砸断了华表,砸烂了牌坊,撬开了石雕。主墓碑由于块头太大了推不动,他们便用椰子丝搓成的绳子捆住主墓碑,合力扳倒。

  墓冢被挖开了,露出一整块巨大的石板。红卫兵找来村里的两名石匠,一点一点敲砸石板。天渐渐黑了,他们拉来电线亮灯连夜砸挖。直到天亮,石板被砸开了,海瑞的棺柩露出来。棺柩由楠木制成,上面镶着锈迹斑斑的铁环,由于年久腐烂,棺柩盖板已经塌陷了一部分。棺柩里除了遗骸,还有一些铜钱。红卫兵把铜钱拿在手上一掰,铜钱就碎了。

  “他们把一部分遗骸、铁环和铜钱放在棺柩盖板上,匆匆抬到海秀公社报喜去了。”陈海光说,几天后,海秀公社又派人将这块盖板和遗骸等抬到当时的市郊大英村。当时,陈海光也跟着队伍去看热闹。红卫兵们让他们站到盖板旁照了一通相后,又把盖板抬走了。

  几天后,“造反派”在现在的椰树门广场召开海口万人大会,游街展示破“四旧”的成果。陈海光也跟着游街队伍,沿着中山路、海口公园等地转了一圈又回到会场。他说,当时街上人山人海,有很多人还站在车头上拍照,游完街就开始焚烧这些“四旧”,公祖人偶、牌坊、书籍等堆成小山,继而被一一投入火海。

  被砸挖后的海瑞墓,无人管理,乱草丛生,墓园很快便沦为附近村民们养猪放牛的地方。连陈丁志也被当作“牛鬼蛇神”,遭连续批斗致死。然而,即使在“文革”最狂热时候,滨涯村人也没有停止过偷偷地祭奠海瑞。

  砸石头几乎毁了史迹

  如果说,1966年的那场砸挖,只是破坏了海瑞墓的一部分;那么1969年的一场砸石头运动,却几乎毁坏了整个历史遗迹。

  那年,滨涯小学教师宿舍楼和滨涯农机修理站要开建,急需石头,海秀公社便派人来海瑞墓园砸石头。陈海光说,“那些石羊、石马、石翁仲、石桌、香烛台都难于幸免,被砸解成石砖;墓园里的一个大石龟也被砸成石块,拿去建房子、筑猪圈;而主墓碑的底座被砸毁,因当时另有用途才得以暂时保留下来。”

  当时,整个墓园成了养猪场,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每每路过于此,滨涯村村民的心情都分外凝重。他们在心底暗自期盼着,有朝一日能重修海瑞墓。

  “文革”终于结束了,1979年中秋,滨涯村各姓村民自发动员起来,挑土筑墓,捐款把海瑞墓园重新整饰了一番,后为避嫌便改名为海公祠。从那时起,陈海光就接过父亲原先的工作,默默目送一批批游人前来谒拜又离去。

  1982年,海口市政府派员前往广东省文管会取回牌坊、翁仲、主墓等黑白相片,委托海口市设计室设计,又请来当时琼山县潭口农民石匠队施工,才逐渐按原样修复了整个海瑞墓园。从此,前来海瑞墓园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

  陈涛介绍,1996年,海口市政府投入1237万元扩建海瑞墓,使整个墓园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作为海口市的一个旅游景点和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现在,海瑞墓也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就像流沙,埋掩了一切。经历了400多年风雨的海瑞墓,仍会继续延续它的,留给百年、千年以后的人观瞻。(高虹)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