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实践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兴国山歌传唱不休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源于实践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兴国山歌传唱不休
2009年10月25日 11:33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哎呀嘞!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老表爱唱歌!”在江西省兴国县的城镇乡村,随处可以听到这悠扬醉人的山歌曲调。

  史料记载,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历经1300年,传唱至今。近年来,兴国山歌更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先有大型山歌剧《山歌情》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后有兴国实验小学小山歌手曾经前往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把兴国山歌唱出了国门……

  在潮流瞬息更替、人人追求时尚的今天,兴国山歌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历经风霜,传唱不休?

  源于实践:凝聚劳动人民智慧

  在兴国人民的生活中,即兴演唱、临时编撰的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扁担上颤着,在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源于实践的山歌更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百姓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待客示好、祈吉禳灾都囊括其中。正因为如此,兴国山歌得以凝聚劳动人民的智慧,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

  解放后,一曲“苏区干部好作风”唱遍了大江南北,兴国山歌名扬四方。然而,兴国山歌之所以如此出名,最主要是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战斗号角的作用,为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上个世纪30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1933年的“红五月”,为帮助扩大红军规模,兴国人民在县城搭起多个歌台,各区、乡歌手轮番演唱,发动青年参加红军,接连唱了三天三夜。当时,地方武装整连整排地参加红军,还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面。三天里,组建了兴国模范师、警卫师、少共国际师,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红色神话,在苏区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此后,地处赣南革命老区的兴国县,不仅因为出了54位共和国将军被誉为“将军县”,更因为在红色革命中大放异彩的兴国山歌闻名遐迩,被称为“山歌之乡”。

  贴近生活: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哎呀嘞,大河涨水浪滔滔,一浪更比一浪高。农民生活有一比,芝麻开花节节高,就拿赶圩作比较,爷爷赶圩肩上挑,爸爸赶圩轻松跑,同志哥!儿子赶圩点鼠标。”这是最近在兴国广泛流传的一首新山歌。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兴国山歌,从来都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联。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国山歌更是时刻热情讴歌着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真实地反映着当地百姓的幸福生活。

  为保护、继承好植根于百姓之中的兴国山歌,兴国县组织了大批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驻扎农家,挨户询问,挖掘整理采集传统山歌,历时三年,整理收集了6万多首传统兴国山歌。同时,兴国县还组织了“重阳山歌节”、“山歌情韵”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扩大山歌影响力。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近年来,兴国县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常年活跃在各个乡。仅山歌剧团每年就要下乡演出150场以上。今年8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兴国县山歌剧团来到高兴镇演出,圩镇宽阔的街道上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的群众,场面之热闹不亚于“同一首歌”的演出现场。

  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蓬勃生机

  “哎呀嘞,至今新村搞建设,农村建设像市镇,公路修到家门口,科学种养产业兴,五新一好除陋习,精神生活更文明……”党的十七大以来,与时俱进的兴国山歌唱起了科学发展的旋律。

  兴国山歌虽然是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但是从不墨守成规,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国山歌的演唱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国山歌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不断汲取营养,始终充满了活力。

  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和关怀“兴国山歌”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1996年,文化部正式将兴国县命名为“山歌之乡”。2006年,兴国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国县则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近年来,兴国县中小学尝试用兴国山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有关内容编成“道德三字经”和校园山歌,让学生诵读和吟唱。2005年起,江西理工大学把具有红色特色的兴国山歌列入音乐选修课。一时间,江西大中小学生中掀起了兴国山歌热,此唱彼和,不绝于耳。时光流转中,古老的兴国山歌再次绽放出勃勃生机。(本报通讯员 刘厚锋 本报记者 罗旭 胡晓军)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