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后代:那只是一条相沿成俗的求生之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闯关东的后代:那只是一条相沿成俗的求生之路
2009年10月29日 16:02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电视剧《闯关东》火爆荧屏,成为收视热点。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讲述“闯关东”传奇故事的图书流布于坊间。但“闯关东”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并不等同于传奇故事。日前,《闯关东纪事》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作品不同于收录“闯关东”故事与传说的大众读物,也不同于数据、表格利用率颇高的专业书籍,它以散文化笔触,将“闯关东”的来龙去脉与文化思考娓娓道来……读罢 《闯关东纪事》,让生长于东北这块热土上的我们,对于东北人从哪里来,有着怎样的文化传承,文化特质何以生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种了解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

  顺藤摸瓜 越摸瓜越多

  “小时候我住在黑龙江的小村子里,有很多山东籍闯关东的后代,他们一个个都是吃苦耐劳的样子,时常听他们说起关里家如何如何。 ”《闯关东纪事》的作者、女作家杨春风在盘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杨春风本人就是闯关东的后代,因此杨春风很想了解清楚闯关东的来龙去脉。可是,当她到书店和图书馆去查找这方面的书籍时,却发现并不多。 “我就觉得很有必要写出这么一本书,创作原则一是对历史的解析要真实可靠,二是要以文学语言将其表述清楚。 ”

  既然想写出这样一本书,杨春风也就彻底将有关闯关东的传说故事排除在外,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史的搜寻上来。在接下来的搜寻中,杨春风发现有关闯关东的文献资料非常有限。还好,史上留下来很多间接关涉到闯关东的资料,像 《清实录》和当时的著作如《柳边记略》等等,在这些文献里虽不能直接看见闯关东的人,却能找出闯关东者给朝廷带来的麻烦,以及政府针对这些麻烦屡屡安排出来的举措。对于过往事件的复原,史料相对来说是最为可靠的依凭,然而当必要的史料缺乏之时,则只能根据其他的相关史料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分析出来的结果,也还需要再而三地与另外的史料相对照,以检验它们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闯关东是由鲁冀贫困农民创造出来的一个求生神话,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不能进入清政府的官方视线,因此未能在史书上留下太多正面记载。于是我打算让有关闯关东的那些冰冷、枯燥的统计数据活过来。让那些曾经活过的人活过来,让我看见他们曾经的生活状态,看见风烟,看见尘土,看见挣扎,让我和他们一样感受到饿、冷、歧视和走投无路的滋味。”杨春风如是说。

  杨春风历时一年收集资料进行创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顺藤摸瓜的过程。然而,越摸瓜越多。

  文学性的表述方式解读历史

  著名学者彭定安认为,《闯关东纪事》是一部历史性的散文纪实,最大的特点正是基于对历史的审慎探究,以文学性的语言,来复原闯关东这一历史事件的真貌。

  《闯关东纪事》融文学、史学和社会学于一炉,是一本文笔畅达而锋利、富有表现力,并且具有审视力度的书。杨春风采用了一种宏阔粗犷而又深沉细腻的笔触,来实现她对历史的叙事以及现时的感悟。

  《闯关东纪事》共分五个篇章。 “大背景:在对故土丧失信仰之前”讲述了闯关东的历史背景;“闯关东:生存权利的征求形式之一种”、“穷则变:变通的只是对四季的追逐”记述了闯关东的两个历史阶段;“人与地:我的福祉取决于你的肥瘠”介绍了闯关东后东北社会农业、工业、商业的基本状况;“ 关东风:奔突于黑土地上的中华血脉”阐述了东北文化的诸多特征。

  新发现

  对于闯关东的研究,杨春风以土地与人的关系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土地的状况,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又转而影响着土地的现实状况。

  当记者问及对闯关东这一历史事件有哪些新发现,杨春风说:“很难说有什么新发现,毕竟对闯关东这一事件的研究向来就是史学界的热点,各种说法已屡有出笼,有些新认识,以及相对更为坚定的认识。通过严谨的考证,我对史上现存的研究成果具备了辨识能力,并逐渐对闯关东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或许也未必就是崭新的,他人可能也早有影射过,谨慎的说法应该是,我将这种认识深刻化、清晰化了,将其提炼出来并使之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杨春风解释说,这些观点主要有三个:一是移民的既成事实,并不是清政府最终解禁东北的最重要因素。山海关的大门是被移民闯开的,这样的说法虽令人欢喜,却未必最为贴近历史真貌,事实是若没有日俄侵略势力的愈加增强,没有国内经济状况的日趋窘迫,以至东北三省已急需自行解决财政开支,清政府断不可能只因移民的事实存在就解禁东北。二是闯关东并非关内移民的自发性行为,而是迫于生计的一种被动迁移。迁出地的推力,始终是关内居民远赴东北的最紧要因素,迁入地的拉力,以及朝廷对这一行为或张或弛的态度,都只是次级因素。若非生活实在难以为继,闯关东的行为断不会大规模发生。三是后期关内居民的闯关东行为也并非大多出于习俗之故,实际上闯关东只是或更是他们解决生活难题的一个出口,若非现实生活的紧促逼迫,他们未必会因习俗之故就背井离乡。相对而言,他们只是拥有一条相沿成俗的求生之路罢了,他们不会单只为了习俗就踏上那条路,而只会为着求生挤上那条路。

  东北文化 东北土地上的另一种作物

  难能可贵的是,《闯关东纪事》不仅对“闯关东”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生动的阐释,而且对包括风俗、语言在内的东北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作者杨春风写道:“东北话的最大特点是力度,它能将世人的万千情感,以及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都表达与描摹得淋漓尽致而至极点,就像东北大地的四季一样分明,亦如东北人爱吃的小葱拌豆腐一样一青二白。这样的效果,或许该归功于山东话与满语底子里都不缺乏的直率与爽快因子。 ”

  “东北话实是东北土地上的另一种作物。东北土地的性质,决定了东北话的性质;东北土地的生命历程,就是东北话的生命历程;东北土地所衍生的东北文化、东北风俗之共同的整体性,东北话也一样具备。”这是《闯关东纪事》中颇耐人品读的语句。杨春风说:“东北文化何尝不是东北土地上的另一种作物? ”(记者 王臻青)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