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慎用“80后”、“90后”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能慎用“80后”、“90后”吗
2009年10月30日 10:55 来源:检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80后”、“90后”这两个概念什么时候开始盛行于世的,我没考证。但它们确确实实是当前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两个概念。这样的事情,过去没有过。比如说,几十年来,就没有人说过“60后”怎么怎么样,也没人说过“70后”怎么怎么样,更没人说过“50后”、“40后”怎么样。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出生在同一个十年中的人,数以千万亿万计。他们出身、教育、经历、生存环境不同,遗传基因更不同,很难把他们装在同一个“箩筐”里去掂量,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个别情况个别对待”。但是,这十年,突然就出现了“80后”这个说法。拿一个“80后”便把数以千万亿万的年轻一代统统归到一个箩筐里。

  这么干,合适吗?我觉得不合适。

  当然,这种说法的产生并非没有它的必然因素。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大批独生子女长大,“突然间”出现在中国这个社会大舞台的各个聚光灯下。由于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个如此巨大的独生子女群,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视。由于是独生的,幼小时确实比较“娇生惯养”。又由于长成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大呼向西方看齐,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独立。用西方一些学者的说法来讲,就是:这一批孩子较少受到“集体意识”的“洗脑”,“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都比较强。似乎也应该把他们都归到一个“箩筐”里去界定。

  然后又延及、产生了所谓的“90后”。人们又纷纷地给这一批出生在90年代的人进行定性:“非主流”、“自私”、“脆弱”,等等等等。

  由于出生在一个大致相同的历史年代,受到大致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变动或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之间会出现一些相近相似的人格倾向和兴趣爱好、语言特点。为了方便起见,用“xx后”去称呼他们,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把它当做社会学上的一个科学概念来使用。一旦泛泛地用,用滥了,既不准确,也会闹笑话,更会增添一些麻烦。

  前几天湖北发生了三个大一学生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壮烈事迹。无数人为之悲恸。三个大学生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如此年轻,生命之花刚刚绽放,面对需要救助的弱者时,如此义不容辞,奋不顾身,在人性普遍矮化和暗淡的当前,毋庸置疑地闪烁出一道最灿烂的人性光芒和人性高度,可以说是“感天动地”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南方一家大报发出了这样一篇报道,报道的标题是:“向90后致敬”。但接下来,我又看到,一个地方一个女生野蛮地殴打另一个女生,我也看到另一个小妞,装腔作势地躺在一堆人民币中,在网上肆无忌惮地晒着自己的“富裕”。而她们也是“90后”。

  还记得去年北京奥运会上大批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志愿者的出色表现让国人赞叹不已,并纷纷把赞扬的光环加在了“80后”这个总体上。但是最近发生在内蒙的那个越狱事件中,残忍地杀害了狱警的四个越狱犯却也全都是“80后”……

  能笼统地说“80后”、“90后”好,或不好吗?能笼统地提向“xx后”致敬吗?

  前两年,我曾经和“80后”的一个作家在网上争论过一个问题,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后来的时间里,许许多多的记者只要跟我提及这件事,总要问我一个问题:“你对‘80后’有什么看法?”好像我跟“80后”中的某一个人发生过争论,就一定是对整个这个群体有什么成见似的。不管我如何的解释分辩,说我对“80后”这个整体没有任何成见,我认为“80后”作为一个整体是要长大的是会分化的,而且已经出现了许多出色的人,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一定会优秀地成为国家的接班人,等等等等。但还是没有用,那些记者还是逮着我就要问我,你对“80后”这个群体有什么看法。

  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是在同一个春天里萌发的。但植物学家却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其实,人也是这样的。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科学眼光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年轻人?也这样来看待我们自己的同时代人?他(我)们虽然出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固然有某些相同的时代特征,但他(我)们只能是他(我)们个人。“80后”中已经出现全国人大代表,也出现了杀害狱警的越狱犯。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而“90后”,最大的已经19岁了,而最小的还只有10岁。19岁和10岁之间的差别,存在的代沟,恐怕不会小于他们和父母之间的。

  我们仍然生存在一个有着巨大等级差别的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仍然有天壤之别。受此影响,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分化也必然会是巨大的。和谐和共同富裕,人性的普遍和美,仍然只是我们遥远的一个奋斗目标,而不可能是现实现状的确切界定。今年以来发生的几起重大事件,都说明了这个“真理”的沉重性和不可违背性。还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保持某种清醒,还是必要的。

  陆天明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