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中的“泛人文”缺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热播剧中的“泛人文”缺失
2009年11月09日 09:15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军人,怎么会满嘴嚷嚷近年才在香港电影和内地中超联赛流行的“内鬼”说法?副食本和纺织券流行的年代,主人公手里为什么会多出二十年后才开始在内地发放的“肉票”?把婚嫁视为重大事件的寻常百姓家,怎么连儿子和他心爱的女孩领了结婚证都不知道(去单位或街道开介绍信,和动用户口本,在当时的人家并不能算小事)?……类似这些违反生活和历史双重常识的细节,在近年的热播剧集里不时出现,且频率日增,看了难免不让人生出疑惑和隐忧——我们对过往生活的艰辛、对历史的诠释,在“娱乐化”风行文艺界的今天,难道就这么快变得漫不经心?

  按照传统的领域划分,文艺中的“大众流行文艺”(电视剧恰恰属于这一块),通常是要被归在文化中“非人文性领域”这一块的,至多,也不过是作为“人文学科”或“精英文艺”延伸向大众的、普及性的边缘部分而存在,说它是一种“泛人文”实不为过。这个“泛人文”,虽然不像那些严格的“人文”学科或领域,对灵魂和精神层面负有这样那样的使命,可宣传惩恶扬善、感喟世相也好,叙家国岁月流变、寄托情怀也罢,多多少少还是要在娱悦感官的同时,使大众的心灵和认知获取教益,至少不应由于看了它们而变得状况更糟。但实际状况是:当下热播剧搭载剧情向观众传递的有关风俗、历史、理想、人际、伦理等方面信息,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了“注水”情况,和违反史实与生活逻辑常理的“改写”。

  题材撞车,忽略真实历史情境

  “注水”产生的背景之一,就是题材雷同和撞车,这是电视剧生产进入市场量化阶段后,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比如谍战剧,在经历了《誓言无声》、《暗算》、《特殊使命》和《潜伏》掀起的四波收视高潮后,荧屏已日益呈现出“谍满为患”的景观,而面对上述收视地标和卖片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新剧制作者们为了赢得电视台的青睐,在素材的网罗、剧本的构思以及剧情设置上绞尽脑汁,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一个抗战时重庆政府用来破译密电的机构——“黑室”,竟有《重庆谍战》、《对手》等几部戏同时取作故事背景。

  文艺对于大众理解历史和社会,历来是有着误导功能的。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尊刘抑曹”倾向,比如当年姜文提到的老抗战题材电影对日军凶残的揭露流于简单化……在电视剧已稳居内地影像文艺霸主地位(别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的今天,类似的问题依然会出现,不予以重视,显然会对普通人群认识历史与读解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误导。再比如与“谍战剧”同时获得观众青睐的“家庭伦理剧”,无论是《金婚》、《王贵与安娜》还是《相伴》,这些现阶段在内地已堪称成功的剧集,都在演绎人物的中青年感情戏时,做了许多当代人看了会觉得很自然、而剧中人所在的那个历史时期人们遇见了会觉得很过分,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情境和人物举动(比方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男女在户外乃至所有公开场合,表达亲昵时,其肢体语言的开放程度就是不一样的)。电视剧虽然是文艺、娱乐,虽然多是对一些虚构小人物的戏说,但剧中人所背靠的时代,毕竟还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所以一旦涉及相关的人情、风俗和个人趣味展示,这些因素不但会决定剧集和人物是否真实可信,也部分地承载了普及文史知识和还原历史情境的任务。倘若编、导、演们为追求收视效果,刻意制造人物性格冲突,而忽略对真实历史情境下生活逻辑性的尊重,以及自己这个行业的“泛人文”使命,剧集再轰动,也不过是一堆几十个钟头的视觉方便面。

  “当代版高大全”的“卡通男权时代”

  剧集繁荣的年代,不止对历史情境和生活逻辑性的不尊重,在热播剧中时有存在,有些作品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表现出了对反人性、反常理、反英雄式“当代版高大全”思维模式的偏爱。《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国收视飘红之后,“石光荣”式的草莽将军,在荧屏上开始屡见不鲜;《亮剑》在海内外引起关注,“李云龙”式的个性英雄,似乎又成了编剧和演员们争相模仿的范本。拍剧的人也好,审剧的人也好,完全陷入到了“复制成功”的游戏之中。惟独忘了一点:文艺上,一次两次出现的与众不同的亮点,那叫特色和个性;不厌其烦一再出现的复制性亮色,则随时有可能沦为平庸和媚俗。《狼毒花》之后,《杀虎口》演得再火爆,“二流”已然注定无法摆脱;《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军歌嘹亮》和《爸妈都是老党员》再努力,也无法让观众摆脱对人物个性过于简单化的抗议。更令人担心的是,在今年播放的剧集里,主要人物无论是军人(《爸妈都是老党员》里的“高树江”)、普通市民(《相伴》中的“巩天棚”)还是知识分子(《沧海》中的“马建成”),身上多多少少都喜欢设置一些不近情理的偏执个性。一方面他们身上的某些“高尚情操”,超过了过往那些年代的全国英模;另一方面却又流露出对家人冷酷,对女性粗暴的做派,“老婆”们大多数还都在剧中不离不弃(“马建成”倒是离了,但更可气,因为在家中地位低于一本书)……真不知道这样一些“问题主人公”的出现,是编导们急就时无意出现的“纰漏”,还是真想刻意“缅怀”一个男人无限阳刚、女人无限“新三从四德”(表面吵闹、实际受气成瘾)的、在现当代历史上根本就没存在过的“卡通男权时代”?

  “人性呈现”不过关:

  家国一勺烩,圣洁到古怪

  “当代版高大全”思维模式的呈现,与其说是被市场逼出来的,不如说是在一些影视工作者的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有彻底解决好“‘主角’的人性呈现”问题。制片人、导演和编剧们,总是在走两极:要不然就让人物自私自利,狡诈消极得一塌糊涂;要不然就让主人公家国一勺烩,圣洁到古怪,彻底异于正常人。这也就难怪偶有一两部涉及主人公人性复杂面的剧集,一经热播,就被观众捧到云里雾里。《潜伏》的人气,实际就来自这一点。撇开“余则成”和“翠平”,“吴站长”和“李涯”的塑造,便是对尊重“历史情境”和人性在“生活逻辑”下表现的最好诠释。《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董建昌”之所以被观众喜爱,也有这个原因。而从这个角度讲,《冷箭》的编、导,能在结尾处让主人公以感情受挫告终,绝对是智慧的一笔了。

  “泛人文”艺术中的钙质,不是“自古正邪不两立”、“情到深处情转薄”这些自古就流传的浅显律条,它是文艺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对史实、风俗以及规律性元素的合理呈现;它要展示人在复杂的历史、情感、命运机缘下,如何越过矛盾与困惑,正确且平衡地把握自己……这一点,也正是文艺挖掘“人性”的根本价值所在。单纯地为一两场电视上精彩的吵闹,去“修正”人性和生活的起码逻辑,这便沦为过于简单的商业行动了(无论它是以“献礼”还是“弘扬”的名义)。而市场规律早已证明,简单的商业行动,并不能诞生一流的文艺产品。过去大家曾议论港片与好莱坞佳作的差距,其实差的也就在这一块。放到内地的电视剧市场,这规则也仍然在起作用。(徐 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