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华罗谈《聊斋志异》:关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与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史华罗谈《聊斋志异》:关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与性
2009年11月26日 08:59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 人物名片

  史华罗(Paolo Santangelo)

  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汉学家。曾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汉学系主任,现为欧洲汉学学会理事,《明清研究》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中国明清史的研究,著作包括《明清文学中的自然观》、《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词语研究》、《孔子与儒家学派》、《中国思想通史》等,参与编写《中国通史》。 本报实习生 鞠焕宗 摄

  本月初在京圆满落幕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汇聚了70多位海外著名汉学家和百余位国内顶尖学者,他们围绕“汉学与跨文化交流”的主题展开讨论。会议间歇,意大利汉学家史华罗接受了本报专访。

  新京报:你为何要选择《聊斋志异》的两卷,作为明清时期情感研究的文本分析案例?

  史华罗:我选择这书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关于潜意识的书,我另外还选择了《子不语》,也是关于当时中国人的潜意识的。里面有梦、幻想、魔幻的东西,都是属于现实中不存在,但存于潜意识里的,是中国人不会说,但头脑里想的东西。我当然也很愿意分析更庞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不过我得有充足的精力才能去做。

  新京报:你的研究结论是什么?

  史华罗:我刚完成这些研究,对书中的角色性格进行分析。比如我选择《子不语》,觉得袁枚是很有意思的人物,他生活在16世纪,是文学家,但又是戏剧家,自己还供着一帮演员演戏,他很早就中了举人,但33岁就离开官场。这本书很有趣,你可以看出当时人对死亡、疾病等的禁忌观,而作者又总是用一种嘲讽、幽默的方式在写。所谓禁忌就是人们不会说,但脑中有所想的东西,从文学作品中的梦来分析,你可以感到这个国家在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态度。

  另一个话题是性爱观。袁枚很开放,反对儒家伦理对性的约束。但另一方面,你还是能从中感到一些对性的恐惧。在中国,本没有西方宗教中原罪、赎罪的概念,但是你还是能从袁枚的作品中读到,即使是那么开放的作家,在性方面,最深处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一些禁忌。

  明末,和神鬼妖怪相关的民间宗教的影响非常大,不光是民间,在官员中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很感兴趣的是,中国的民间宗教一直存在,从未消失过。(金煜)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