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话“南京话” “滴屎”用法雷倒老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明朝官话“南京话” “滴屎”用法雷倒老外
2009年11月26日 11:54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传 承

  南京,历史上既是十朝古都,有着帝王都邑的壮美,却又多灾多难饱受兵火摧残。这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南北不断的来客也充实着南京的方言。这个城市因其典型性和它的多样性,都市风格中难免融入了霸气、灵气,小市民的小气,甚至还有当年各地移民带来的蛮气、匪气和土气。

  南京本属吴语区,东晋定都南京,随着中原氏族大批到来的还有北方语。东晋“王与马”政权定都南京,大臣王导就曾多次抱怨南京人的“吴侬软语无以辨听”;但他后来自己也去学习,以便交流。祖荻募军北伐,也明示不招那些不会北方话而只讲吴语的南京本地人。“永嘉南渡”之后,南北方言在南京第一次大融合。今天的南京方言,变更始于朱元璋定都南京。吴语已经淡出了南京城区。而南京其他一些地区,比如高淳,由于地处偏僻,战乱较少,至今还保留了完整的吴语方言,是一块古吴语的活化石。

  但历史也在南京话中留下了印记。比如疑问句中的“啊”,“啊吃过了”这个在南京话中的万能疑问词,便是自东吴始便用在了南京话之中的吴语,六朝以来经典文本屡见,这个词,虽然至今吴方言中仍存,但南京方言中使用最为频繁、用得更纯熟,且成了南京方言的标志词之一。

  到了明朝,官话奠定了现代南京话的基础。朱元璋是安徽人,他强化了淮西语在南京话中的地位。明代首都虽然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但南京话通行全国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康乾盛世。“官话”是明朝才出现的一个词,它是通用的意思,而不是当官的使用的语言。跟“列位看官”一样,“官”字有公共的意思。

  明朝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时曾这样叙述官话:“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口语,被称为官话。官话在受过教育的阶级当中很流行,并且在外省人和他们要访问的那个省份之间的居民之间使用。”根据明代这些传教士留下的用罗马字记录的汉语文本看,在明朝,南京话就是通用的“普通话”。

  南京集吴韵汉风之大成,历史上的大起大落太多了。于是南京人常有点随遇而安、宠辱不惊的性情,有时还有几分看轻权贵的豪气,人们耳熟能详的便是 “多大事啊”、“烦不了”、“太气”、“搞得不得了了”之类口头禅。语音上南京话有不少特点,与普通话相比,南京的入声明显,从一数到十之中,就有1、 6、7、8、10五个入声。南京话只有21个声母,l、n不分。南京话an、ang、in、ing相混,赵丽蓉小品中“司马光砸缸”,到了南京人嘴里“缸 ”和“光”一个音;南京“因”与“英”读同一个音,说“雨”常被人听成“鱼”,撮口呼变成齐齿呼,南京话e和uo不分,“我大哥买了口大锅”,读出来“哥 ”和“锅”一模一样。老南京话的区别就更大了,比如老南京话里尖团音明显,平舌翘舌也与今天南京话不同,“出了南门全是事(寺)”,事寺不分,古代南京南门外寺庙众多,因此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南京有些词说得有些无厘头,真正是不知其所从来。比如南京话夸人事情做得好叫“盖得了”,事情没做好比较形象,叫“踩屎”,说人坏,叫“坏得滴屎”,说人好呢,外地人想不到,叫“好得滴屎”。有外国客人不明白问这“滴屎”何意,主人因为不便回答便道,是所谓很好的意思。席间外国人现学现卖:哇,这道菜好吃得滴屎。

  南京话动词叠词也比较有特色。形容南京人会生活,人们会说:“二郎腿翘翘,小酒喝喝,小调哼哼”,埋怨情绪越重,叠字越多:“你讲来来来来,还不到”,“你跑跑跑跑,跑跌死你”。

  老南京话中的儿化音很常用,例如昨儿、今儿、明儿,腌一坛儿菜、炒一盘儿菜,这和北京话差不多,但是南京的儿化音更有喜剧效果,有个南京相声,两人见面,一个人问你最近忙点什么,另一个人回答:“卖卖松果仁儿、炸炸豆腐干儿、拖拖黄包车儿”,用南京话说出来就多了几分诙谐。在影视剧中,《桃花运》中的梅婷一口南京话,《多大事啊》、《南京的那个夏天》,都以南京话为主;南京饶舌组合的《喝馄饨》、《挤公交》和《房得一米》秀出了南京话的幽默搞笑。这些用南京独特的方言表演的作品,以南京地域特点与地域文化为背景,以南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内容为创作材料,以南京方言为基本的说唱语言,以自我调侃搞笑的表演风格,诙谐幽默、嬉笑怒骂地表现他们对生活与社会的感受,深化了南京本土本帮的人文内涵。

  不过南京方言也有需要升级更新的一面。南京方言俚语里的一些粗口并不是南京方言精华,好好的话前后都要加几个不雅的字。明明两个朋友聊得眉飞色舞,但听的人却感觉他们在对骂。作为一种方言,南京话既是南京文化的载体,也是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热爱南京的同时,也要珍爱和净化我们的南京方言。(何敏翔)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