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客民”: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京溧水“客民”: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2009年11月27日 16:03 来源:金陵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南京南郊的溧水县一带,有很多“客民”(从其他地区迁移过来的居民,当地人称之为“客民”)。

  这些“客民”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来到溧水,他们住在偏远山区的“棚子”里,讲着故乡话,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故乡印记。他们从故土也带来了特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在溧水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民俗乡情。

  溧水“客民”,堪称南京的“客家人”。

  多来自河南、湖北

  客民在溧水又被叫为“客面人”、 “客边人”,主要由河南人、湖北人和湖南人组成。河南的光山、罗山、商城、固始以及湖北的麻城、罗田、英山、黄陂、沔阳等县是我国有名的灾区,十年九灾,旱涝相继。清同治间,朝廷到这一带出示招垦,不少农民到溧水一带来开荒,先来的农民发现,溧水的自然条件好,又动员部分乡亲南迁,于是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溧水客民中还有很多湖南人,他们多是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在攻破天京(即南京)后不久,就将湘军的陆军部队解散,随后又解散水师,湘军的上层官佐在战争中发了财,而下级士兵却不少也无力返回原籍,不得不留下。

  溧水客民中还有太平军战士。1863年11月2日,驻溧水的太平军守将杨英清战败后率部属万余投降。清军没有将他们杀害,而是“尽行遣散”,这些太平军战士中,有一部分无力返回原籍,就留了下来,成了客民的组成部分。

  以河南、湖北的移民为主体,加上湖南人以及部分苏北、皖北人组成了今日的溧水客民。

  关于客民的总人数及其分布情况,尚没有完整统计资料。但同治十三年的溧水人口为37188人,到民国元年溧水人口为165825人,三十几年间,人口增加了128637人,增加的人口中,客民应占相当大比重。

  聚居的地方叫“棚子”

  溧水客民很有特点,他们大多操着一口外地方言,至今,根据语言习俗,我们也很容易从溧水人中分辨出哪些是客民,哪些是本地人。

  客民们聚居的地方被溧水当地人习惯地称为“棚子”。在当年,客民是一担挑子到了溧水。溧水本地的大村子,他们进不去,他们只能来到村外,就地砍些树枝茅草,搭“棚子”,一家人就住在里面。

  客民主动帮当地人种地,更多的人则到山边开荒,由于开荒种地有了点收获,一家人得以活命,他们便定居了下来。以后,“棚子”变成了矮小的草房,但“棚子”的名称却沿续下来了。

  1983年,溧水县地名委员会所编《溧水县地名录》对棚子的地名进行了收集,全县叫“棚子”的地名尚有51个。实际上,除圩区外,溧水县各乡丘陵山区均有客民的分布。

  客民善于“切土墼”

  客民们的到来,为恢复太平天国战乱后溧水的农业生产、开发溧水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对溧水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大部分客民的家乡处于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汇区,和以面食杂粮为主食与以大米为主食的过渡区,他们的适应性很强。他们将家乡的一些生产技术带到了溧水。如客民盖草房,往往在田里“切土墼”,而本地人只会“脱土墼”。切土墼比脱土墼的效果好多了,所以,溧水本地人盖房子时经常请客民来帮助切土墼。

  草房漏了要补新草,叫“插草”。客民插草很有技术,又快又平整,本地人插草时也请客民来做。

  “打泥饼”是客民的又一专长,他们用草、芦帘和熟泥制成一块块纤维板大小的“泥饼”,待其半干时抬上房顶代替“望砖”,叫“抬饼”,使房顶又平整,又不易漏水。

  客民还带来一些原籍特有的民间文艺,现广泛流传于溧水县的“打五件”是溧水客民一个重要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

  “ 打五件”最早起源于河南省光山县、罗山县一带,那里的人们在逃荒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乞讨的难堪,便在高脚凳上绑上大锣、小锣、鼓、镲和匀板(又称“云牙子 ”)等五件打击乐器,由一人或几人分别击打,同时唱“见之歌”,即看到什么唱什么。表演中往往是锣鼓敲击急急如风,演员入戏如痴如醉,场面热烈。

  首批到达溧水的客民中有一个梅凤贻,他开创了花鼓戏的苏南流派。解放前,溧水东屏的杨小六班、晶桥的陈兰英班、共和的方九班都是“梅门”传人。

  此外,客民文化在溧水民俗上也有反映。溧水本地原来女儿出嫁要满月才回门,由于客民“三日回门”,以致于溧水人也多采用三天“回门”了。还有妇女生小孩,娘家人要送“月礼”,本地人原不送油条,后来受到客民影响,油条成了溧水流行的“月礼”了。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溧水客民至今不少仍是与本地人有区别的外来户。究其原因,在客观上一是由于客民一次迁居的人数较多,那时的南迁,往往是整个家族集体迁移,拖家带口倾巢而出;二是因为他们一直繁衍于一种小聚居、小区域的环境中。在主观上,客民们远离家乡到溧水来定居,困难重重,加上当时本地人的排外因素,迫使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来加强其内聚力,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保持原有方言。客民信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举个例子,民国期间,溧水白马、共和一带邻近溧阳的客民,往往到溧阳去打零工,如果有人受到欺侮,其他与之方言相同的客民不论认识与否,都会上前帮忙。

  宗族努力联系。客民通过加强宗族和同乡的关系来加强内部凝聚力。他们可以说出其老家是在何省何县何乡何村。他们的祠堂、家谱仍在祖籍,与祖籍家族的联系至今未断。

  客民内部通婚。客民往往内部通婚,这是外界环境造成的。本地人一开始看不起客民,不与客民通婚。但是现在,客民与本地人逐渐开始通婚。客民在保持其自身内聚力的同时,也力求与本地人搞好关系。客民与本地人已能融洽无间、和睦相处了。(陈鸿昊)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