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漂流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七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漂流瓶
2009年12月03日 14:19 来源:湖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绵延3公里的诗墙(常德)
千年书院龙兴讲寺(沅陵)
芙蓉楼临江斜牌坊(黔城)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大湘西的水,是魔幻之水。

  上,波涛起伏,是热闹的水上丝路。

  下,静水深流,是安静的诗书之路。

  倏忽,金色的河流不见了。

  水波明明暗暗,映出竹简上一行行的字。

  波涛起起伏伏,成诗词歌赋的平平仄仄。

  一个漂流瓶顺水而来。

  它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循一条墨写的河流,我们去打捞一条诗书之路。

  ——题记

  藏书, 火种

  一个洞与王位的博弈

  真是这个洞?3米高,12米宽,幽暗简陋,连点钟乳石都没有。隐在酉水和酉溪的交汇处,沅陵二酉山的半山腰。我爬上似乎直达云端的百级台阶,才从绿树藤蔓中钻出来站在它面前。

  就是它,4000年来,中国不知有多少知识分子慕名而来,引绳悬吊进洞也要来,方圆百里的小孩都要来洞前举行启蒙仪式。为何?因为一个人。

  他叫善卷,有人说他是绍兴人,有人说他是常德人,做过尧的老师,因舜要禅让于他,从武陵的枉山逃到了沅陵的二酉山。被庄子尊崇为逍遥游典范,中国最早的隐士。他连王位都不要,想要什么呢?他要守着二酉洞里黄帝的藏书,教化这里的苗民。一个上古时代的知识分子,就知道书籍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火种,就知道教育的重要,竟把二酉山周围的生苗教化成了知书达礼的熟苗。功德无量,后人把他的居住地改为了德山,从此有了常德;宋真宗为他在二酉山建了仰止亭。

  原来,善卷在酉水边投下了一个漂流瓶,写下了几个字:知识分子的责任——传承文明。

  漂流瓶漂到秦朝,被一个叫伏胜的博士官拾到了,当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千里迢迢从咸阳偷运出千册书简,藏到二酉洞里。他这一藏,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没有发生断裂的悲剧。“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故出自这里。有人怀疑伏胜藏书只是个传说,但酉水的上游,二酉山不远处,一个叫里耶的古镇,2002年,从古井里发掘出上万枚秦简。也许伏胜是从里耶将笨重的秦简搬到了二酉洞?历史为伏胜在漂流瓶上刻下了一个名字。

  到了唐朝,漂流瓶被诗家天子王昌龄拾得,竟救了他的命。公元748年,王昌龄被贬到今天的洪江黔城当一个小官,在沅江过黄狮洞险滩时,官船被打翻,险些葬身鱼腹,幸亏他带了书,抱着两只装书的木箱在冰冷的水中飘浮,被几位渔民搭救,捡得性命。同朝诗人刘禹锡也拾得此瓶,他被贬到朗州(今常德)当一个小小的司马,第一件事就是去德山和二酉山,在二酉洞前写下《咏伏生》诗一首。

  “皓天舒荆楚,灵景照神州”,因了书,因了文明的火种,这个洞比世上任何华丽的洞都要灿烂,不愧汉高祖刘邦亲封的“文化圣洞”。

  心忧天下,矢志不移

  中国知识分子经典的logo

  伴水而行,我到达沅水和溆水的交汇处——溆浦,远远就看到了一个举头问天、高歌行吟的身影,并闻到了岸芷汀兰的芳香。那是谁?屈原。是他拾得了善卷的漂流瓶,并用生命纵身一跳,在漂流瓶里加入了几个字:知识分子的使命——心忧天下。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楚国贵族屈原为什么会到溆浦?2000多年来,他“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的忧愤,“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高洁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但屈原真的是被流放来溆浦的吗?考古出身的溆浦屈原研究会会长禹经安先生通过近年溆浦的大量考古实证认为:溆浦并不是今人认为的蛮荒之地,是楚时的黔中郡郡治,既处于通往蜀、黔、贵、滇的门户位置,又是湘西的粮仓,黄金的盛产地,是秦国眼中的肥肉,是楚怀王拼死保下来的地方。屈原来到这里是来领导黔中人民反秦的。1200多座战国墓,大量的兵器也证明这里曾经战事不断。

  屈原为何而来?在溆浦呆了多久?2000年争议不断。但从没人质疑,是屈原在这里书写了湖湘文化的源头,立下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杆:心忧天下。

  屈原的飘流瓶漂到沅水和氵舞水交汇处黔城,喜欢佩剑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得之。他的志向本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退一步为朝廷献计献策:“安得招书生,愿得论要害”。贬谪十年的寂寞和痛苦算什么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安史之乱离开黔城时,他已是花甲之年,竟然还跑到濠州刺史那里,义正辞严地要求其出兵,被杀害,成了千古冤魂。

  50年后,沅水的上游常德,刘禹锡执意要在纪念屈原的招屈亭畔筑庐而居,在他的上十首诗歌里,都提到了其精神导师屈原。有屈原为榜样,刘禹锡才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万丈。即使妻弱子幼,老母缠绵病榻,也阻止不了他一心回到朝廷效力的愿望。当他十年后回到长安,意气风发: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无论怎样被压制被放逐,矢志不移,关注的不是个体生命,而是国家的命运。这样一种情怀和品格代代相传,在潇湘大地落地开花,就成了千千万万湖南人的DNA:心忧天下。

  民间,民间

  楚辞唐诗永恒的秘密

  在诗书之路上打捞,我惊奇地发现,这些知识分子从没有把自己当成诗人或文学家。

  屈原只不过在沅湘之间为楚国的命运徘徊行吟,一不小心创造了南方的一种诗词形式“楚辞”;他满腹“离忧”一泻千里,373句的《离骚》谱成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涌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这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秘密在哪里?在民间,在创作《楚辞》的现场,沅水和溆水边。

  因大湘西巫傩文化的繁盛,屈原创作了民间的祭神歌曲《九歌》。至今溆浦县麻阳水镇从事巫师职业已达51代的周本洪家里,还收藏着41本巫傩经书和唱本。屈原的作品里,为什么多是人神相恋?因为大湘西是自由爱情的天堂,人们敢拿众神娱乐,人神平等。《离骚》里为什么有那么多香草美人?因为湘西就是香花美草的世界,他写到的香草大多能在这里找到。而《离骚》和《涉江》中的“神游”,人物服饰、动作都与长沙出土的楚帛画极其相似,《山鬼》的环境竟就是沅辰的景色,溆浦的方言也出现在《离骚》里。谁能否认,是大湘西地理的魔幻意境造就了屈原诗歌的浪漫气质?我相信,屈原一定在那个漂流瓶里悄悄地留下了几个字:知识分子的生命力来自民间。

  是的,民间,只有来自民间,文学才有永恒的魅力。写出“杨柳青青江上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著名《竹枝词》的作者刘禹锡,坦率招认原由:“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陵夷里悉歌之。”刘禹锡走村串乡,广泛收集民歌才有这样的成就。而1600多年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梦的《桃花源记》,其作者陶渊明如果不深入民间,眷恋田野,又如何杜撰?

  质疑,思考

  知识分子独特的标签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当屈原在溆水边,忘却个人的命运,仰头向天,发出172个“天问”,从天上问到地下,从万物到人间,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一一质疑。他凝固了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最优美的姿态,最经典的POSE。

  显然,住在招屈亭畔的刘禹锡记住了这个姿态,屈原只提出问题,他却把这些问题归总,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逐个做了诠释和回答,形成《天论》三篇。

  转眼到了500年前,在俯瞰酉水西去、沅水北流的沅陵龙兴讲寺,一位大儒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悟道后,返京途中来此讲学。他把屈原问天的姿势稍稍做了调整,低头叩问自己的内心。从而得出结论:良知是每个人的本性,通过个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这一结论,给在朱子学说禁锢下仿佛得了贫血症的中国人打了一针兴奋剂。

  对知识分子来说,独立思考是他的标签,文明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质疑、思索中前行。

  打捞大湘西的这一条诗书之路,蓦然发觉,那七个独立的身影,均来自异乡,他们的思想与湖南瑰丽的山水和楚风巫韵相结合,构成独一无二的湖湘文化之源。

  那么,那个从二酉洞前起漂的漂流瓶,你拾到了吗? (记者 易禹琳 图 阿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