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版权战”打响 还有谁能挑战谷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谷歌“版权战”打响 还有谁能挑战谷歌?
2009年12月09日 15:47 来源:《新华书目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还有谁能挑战谷歌?——谷歌版权战打响

  2009年10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的调查称,570位权利人17922部作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已被谷歌扫描上网。这570位包括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和作家在内的权利人对此毫不知情,且没有证据表明谷歌公司取得了权利人的授权。这个调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中国的出版界炸开了花,谷歌单方面的和解协议更是火上浇油,引发了中国作家的集体愤怒。中国文著协通过中国作家网发出《就谷歌侵权致著作权人》,呼吁“中国权利人应该有组织地与谷歌交涉,维护中国权利人的正当权利。”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密切关注此事进展,谷歌公司尽管在风口浪尖上,却也出尽了风头。

  源起:

  谷歌公司2004年开始寻求与英国和美国等地的多所著名图书馆进行合作,启动“数字图书馆”计划,其中包括英国牛津的伯德雷恩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图,将这些图书馆收藏的上千万册印刷图书直接转换成数字文件并收录进谷歌的打印系统数据库,方便人们在网上查询这些图书资料。到2015年工程完工时,谷歌公司将建成一个拥有5000多万册图书的全球最大的网上图书馆。它意味着所有的网络用户都可以尽情利用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知识。谷歌的这一计划完成后,则你我无论身处何方,均可通过互联网,自由检索和使用相关图书的任一词句。畅游人类数千年图书文明的海洋。而实际上,谷歌数字图书馆从2004年启动至今,其版权问题就一直遭受非议。

  2005年,美国作家协会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就图书版权保护向谷歌提起集体诉讼,去年10月,两家协会与谷歌达成协议,按照协议谷歌将赤字1.25亿美元,支付有关费用,并建立独立的图书版权登记处,以确保那些同意让谷歌制作数字化图书的作家和出版商获得适当图书销售和广告收入。目前,除了美国亚马逊公司、微软公司和雅虎公司外,法国和德国政府以及一些消费者团体都采取了行动,抵制谷歌的数字图书馆的计划,德国和法国等欧盟成员国此前指出,谷歌公司提供的图书搜索服务,涉嫌侵犯版权,有违欧洲版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则只有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复制其作品,并刊登在互联网上。美国司法部称,谷歌公司与美国作者和出版商达成的和解协议,没有达到相应的法律标准。针对美国司法部的意见,谷歌表示,愿意修改和解协议的部分条款,直到司法部接受为止。

  虽然外界质疑讨伐声不断,但在过去5年中,谷歌已经将全球存有著作权的上千万册图书收入它的数字图书馆,且没有通报给著作权人。最近这项计划又瞄准了中国作家。2008年10月,谷歌公布其与美国作家协会和美国出版商协会达成的和解协议。根据该协议,谷歌将其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图书进行数字化制作,建立数字图书馆,进行多功能开发利用,包括团体订阅、个人用户购买、公众免费查阅以及对有关数据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等使用方式。根据美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该协议一旦生效,也会对中国的著作权人产生法律效力。

  为什么是谷歌?

  数字图书馆中存贮着大量的拥有版权的信息资源.比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网络数据库等,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解放了大量的纸质图书,提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的便利给读者和研究者,但另一方面,必然涉及作者或者版权人是否允许数字图书馆将拥有版权的信息在网上传播的问题。因此,版权问题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最大难题。

  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曾经还有微软。出于对利润的追逐和掌握信息话语权的渴望,微软公司曾启动过一个类似数字化图书馆的图书扫描工程。与谷歌有所不同,微软主要扫描无版权保护或者已经获得许可的图书,以避免遭遇侵权纠纷。在3年内为75万本图书和8000万篇学术文章建立了索引之后,由于资金短缺,苦撑的微软已经于去年彻底关闭该项业务。

  一向对美国技术和文化垄断保持高度警惕的欧洲,在谷歌抛出计划之后,马上就作出了实质性的对抗回应:建设一个欧洲数字图书馆。由法国国家图书馆牵头的欧洲19所国家图书馆负责人,在巴黎发表联合共建欧洲数字图书馆的声明中说,鉴于谷歌图书馆有可能加强美国压倒性的话语权,必须对谷歌的信息资源垄断进行“欧洲人的反击”,从而让人们了解欧洲的智慧、历史以及文化科学遗产,对抗谷歌的“文化入侵”。为了制衡,欧洲数字图书馆项目制定了很有针对性的计划,提出到2010年,可供查阅的作品数将达到1000万件。该数字图书馆还主打欧洲最为自豪的文化艺术牌,其数字化的目标以文化艺术遗产为主,项目包括了书籍、音乐、电影、报纸、相片、博物馆物品等等。这一特点使其与谷歌数字图书馆有所区别。尽管其数字化作品目前仅有几百万件,但为了先声夺人,欧洲数字图书馆于去年11月20日就正式投入了使用。然而欧洲数字图书馆却遭遇着经费和技术多重难题,多少显出了力不从心的疲态。有专家指出,欧洲数字图书馆的社会资金来源有限,单纯依靠多国政府补贴将不足以支持其抗衡谷歌的发展速度。而馆内收录法文内容过半,也将影响该资源库的未来发展。

  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资金和技术上优势无人能敌,就连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要打造的“世界数字图书馆”计划,谷歌赞助300万美元帮助其发展。在联手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以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图书馆等之后,谷歌数字图书馆涵盖的藏书范围已经超出了美国本土。国内没有了对手,在美国本土引起的版权争端将会通过和解协议化解,那么,还有谁能挑战谷歌呢?

  中国数字图书馆现状

  其实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先行一步了。1999年时我国就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数字图书馆,还有一些公益的数字图书馆,2000年,由国务院批准,隶属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正式运营。但是到现在都没有蓬勃地发展起来,原因是没有解决好版权授权。国内的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果严格按照先授权后使用的交易模式,高昂的交易成本将阻碍大量交易的进行;但如果不按传统模式,就有可能遭遇侵权诉讼官司,面临巨额赔偿。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采取的是面向全社会征集数字版权的方式,捐赠历来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弘富馆藏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数字时代,征集捐赠数字版权意义重大,国家数字图书馆在网站建设中将不可避免地使用到部分作品。国家数字图书馆声明中也包含如下的声明:“其中若有不慎而未事先征得授权者,敬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告知,以便我馆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弥补。对此,我馆希望得到全体著作权人和出版单位的鼎力支持。”

  目前世界最大的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是国内最早从事纸质资料的数字化以及制作电子出版物的公司之一,目前藏书数十万册,并且每天以800至1000本数量增加。但是超星在发展中也饱受侵权困扰,始终无法突破版权瓶颈。目前其版权声明中明确指出“不希望您的作品以数字图书馆的方式为读者使用,请速通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从各大图书馆撤除您的作品,同时根据此前的作品使用情况向您合理付酬,也欢迎读者提供著作者线索”。

  与激进的谷歌相比,国内搜索巨头百度受到音乐、视屏的侵权诉讼后,图书搜索业务显得中规中矩,提出了“产业良性生态系统”概念,即不扫描、复制、存储图书内容,而是在搜索平台提供合作方的书目检索,并提供对方网站链接。除了和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内最大的专业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达成战略合作外,与超星、方正、书生等大电子出版公司进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麻烦的版权纠纷。

  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版权诉讼的侵扰,从网络声明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大家已经提高了保护版权的意识,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能完全照顾到每个权利人。与谷歌免费提供图书的浏览服务相比,国内刚刚发展起来的超星、书生等企业,基本上都是通过向用户收费来获取利润,在此基础由再图发展,这种运营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其发展速度,并直接影响其获得授权的范围、广度与深度。谷歌模式既不要政府拨款,也不向用户收费。借助千万册数字化的图书,无疑将为谷歌吸引来更多的用户。用户数量的增加则意味着谷歌广告的升值,为其赢得更多的收入。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即使能像谷歌一样发布一揽子和解协议,但费用支付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大问题。

  数宁图节馆将作品数字化后推向市场,带来的版权问题是.一方面著作权人难以查找到所有的作品使用者.无法充分行使自己的著作权利;另一方面,想合法得到授权许可的使用者,由于权利管理信息的模糊性和地域通信条件的限制,也有可能找不到著作权人,使自己合法使用作品权受到限制。

  众所周知,著作权要遵循“先授权后使用”的原则。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加强对网络版权的保护。但是在网络中,著作权的侵权现象频频发生,被起诉的却寥寥无几。一方面是普遍缺乏保护版权意识,很多侵权现象难以察觉,另一方面盗版者多,分布范围广而侵权行为普遍较轻,起诉成功的补偿常常不及起诉时人力财力的消耗。而基本上只有大型的较为有影响力的电子出版企业如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数字图书馆等才会因侵权而被起诉。

  数字图书馆将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看到这种趋势和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谷歌凭借其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强大的市场占有率,才敢于向数字版权宣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谷歌能否颠覆传统,开创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王国鹏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