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号”深海机器人首次发现罕见“黑烟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海龙号”深海机器人首次发现罕见“黑烟囱”
2009年12月10日 14:23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尼摩船长驾驶着鹦鹉螺号潜艇在深海畅游,和深海大章鱼赤手空拳搏斗,观赏壮观的海底森林,探险神秘的海底煤矿……儒勒·凡尔纳的经典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奇妙科幻经历,如今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海龙号”深海机器人变成了现实。

  这个目前我国下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由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朱继懋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历经9年研究完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在不久前“大洋一号”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热液科考任务中,“海龙号”在东太平洋海隆区域2770米下方首次观察到了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且用机械手获取了热液“黑烟囱”样品,还从“黑烟囱”附近搜集了微生物样本。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研究的国家之一。

  将用于大洋海底调查

  据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研发的ROV在我国渤海、东海、南海的海洋石油勘探中,以及内陆水库、水下管道的检查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次研发成功的“海龙号”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是我国目前下潜深度最大、工作能力最强的水下机器人。“海龙号”主要用于3500米深度以内的大洋海底调查活动,包括海底热液矿物取样、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探索人类起源的秘密等。同时也可用于海洋石油工程服务,水下管道、电缆检测维修等各种水下作业。

  破解脐带缆断裂难题

  ROV是国际上目前海洋科考中的重要设备,掌握深海ROV技术的国家并不多。尤其是ROV由脐带缆连接,由于海洋气候变幻莫测,风浪常常会使脐带缆断裂,花费巨资的ROV就会沉没海底。在我国南海领域,常常可以拣到各国在考察中沉落海底而随着洋流漂来的ROV。目前下潜深度最深的ROV由日本研发成功,可下潜1.1万米,但是这唯一的一台试验机器却在去年考察时沉落海底,至今难觅踪迹。而此次上海交大研发的“海龙号”,则解决了脐带缆断裂的问题。在“海龙号”诞生后,世界排名第一的ROV研发机构已经向朱继懋教授的课题组提出了购买要求。

  据朱继懋教授介绍,课题组在两年前进行2540米测试时,研发成功的ROV因为操作不当也沉落海底了,回来后总结原因,发现是因为海水的不停摇晃导致缆绳与ROV之间不断拉扯造成的,而这正是国际上ROV研制的薄弱环节。于是课题组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攻关,在ROV的研制中加入了脐带绞车,通过脐带绞车对缆绳的控制,使水下机器一直处于静止状态,以确保缆绳也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目标锁定海底1.1万米

  此次“海龙号”发现的“黑烟囱”,其实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之间的火山口,有200多米高,形状与烟囱几乎一模一样,烟囱附近的温度达到了400℃,但是仍然生活着很多蠕虫之类的微生物。朱继懋教授称,“黑烟囱”热液其实是富含各种稀有金属的硫化物,是各国都很关注的矿产资源。而在烟囱附近生活的微生物几乎代表了生命的极限,意味着那里存在着与陆地上的生物世界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对这些深海生物的研究,可以有助于人类探索自身的起源。此次取出的样本将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公共资源。

  另据介绍,目前研究所已经列出了时间表,将在2012年完成4500米的深海机器人,并且将设法攻克海洋最大深度1.1万米的深海机器人。一旦研制成功,中国将成为全世界第二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记者 姜澎)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