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风光不再”:运作失当是主因 处于大改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剧“风光不再”:运作失当是主因 处于大改期
2009年12月14日 15:15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中国三百多个剧种中,京、评、越、豫、黄梅位列前五。诞生于上世纪初的评剧,到了上世纪50年代,即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华北、东北、京津唐地区,其影响力甚至堪比京剧。“文革”后评剧曾恢复过短暂繁荣。但近20年,随着中国戏曲的整体滑坡,评剧也裹挟其中,已不像当年那样风光。

  今年是评剧百年,曾以评剧《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刘巧儿》、《夺印》等名震全国的中国评剧院,从12月19日至明年元月2日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推出15天17场的纪念评剧百年系列演出活动。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剧鼎盛时期的情景。

  评剧最辉煌的时候,仅北京地区就有50多个院团。我所在的中国评剧院,不但有评剧的不同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李忆兰、花月仙、魏荣元、马泰、张德福,还有赵丽蓉、筱玉霜、张玉兰、赵连喜、陈少舫、袁凤霞、王景明、王度芳、花砚茹、张淑桂。80年代又有谷文月、刘萍、李维铨、高闯等一大批不同行当的优秀演员和后起之秀。除了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的阵容也很齐整优秀。旧评剧的改革,在领导、专家、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搞得热火朝天,成绩丰硕。很多新戏,像《刘巧儿》、《秦香莲》、《小女婿》、《金沙江畔》、《向阳商店》、《夺印》、《钟离剑》、《阮文追》等等,都是一炮打响,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那时新凤霞的《刘巧儿》、小白玉霜的《秦香莲》、魏荣元的“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和马泰的“水乡三月风光好”,北京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会哼唱。这四位名角的知名度可想而知。

  如今现在全国的评剧院团只有十几个了。剧团的减少,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市场经济,因为在同一个环境中,也有存活下来的剧团,其中包括个别完全自负盈亏的县剧团。这两年,甚至有新诞生的评剧团。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一是在评剧流行的地区,没有确立我们评剧在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位置,决策层对评剧忽视。二是现在懂戏曲管理的人才实在太少了。

  当年国家和我所在的中国评剧院振兴评剧的一些经验,对于破解今年的难题或许仍有参考价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于1951年5月就发出了关于戏曲改革的指示:“今后各地方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1953年,文化部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抽调首批新文艺工作者,进入北京的中国评剧团,开展戏改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这个方针很快被证明完全正确,新旧文艺工作者结合后排出的新戏《小二黑结婚》、《秦香莲》,都大获成功。1955年中国评剧院建院时,文化部拟订了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三并举”,以现代戏为主的剧目方针。正是沿着这个方向,中国评剧院的路子越走越宽。

  评剧历史短,行当不全,但它框框少,易吸收,通俗易懂,很容易与现实生活结合,又成为它的优势。近些年,中国评剧院创作、改编、移植了大批现代戏、新编历史戏广受欢迎。我一直认为现在评剧的问题主要是运作失当,不是命该如此。

  这次展演中国评剧院将以最强阵容亮出众多经典剧目。其中《杨三姐告状》和《秦香莲》排出鲜见的师徒组合,分别由谷文月、张秀云、王丽京和刘萍、王冠丽领衔。新编戏恢复改编保留剧目中,张文鹏、恒红和孙继光等将分别上演《向阳商店》、《夺印》、《闹严府》;而新创剧《马本仓当官记》中韩剑光将充分发挥评剧的喜剧天赋。同时,一批青年演员也将挑起评剧大梁,这也让人看到了评剧的希望。

  过去说戏曲是10年一小改,30年一大改,我看评剧已处于大改期,认识和措施都需要调整。

  张 玮 (一级导演,曾任中国评剧院总导演、中国评剧院副院长。导演的评剧有《金沙江畔》、《杨三姐告状》、《向阳商店》、《夺印》、《高山下的花环》、《黑头与四大名蛋》等。)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