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界"侵权"愈演愈盛:盗版,虚构作者和仿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书界"侵权"愈演愈盛:盗版,虚构作者和仿冒
2009年12月21日 16:01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4月出版,如今却能在正规书店里买到仿冒跟风之作20余部。从盗版、注水、虚构作者到仿冒,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在书界愈演愈盛。

  跟风一拥而上

  “出版同行都晕了,跑来问我是不是作者出了后续,更不用谈普通读者了,怎么能辨别哪本是畅销原作、哪本是跟风。”该书特约编辑辛艳说。2008美国亚马逊心灵励志新书销量第一的《不抱怨的世界》简体中文版今年4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上架后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随即遭遇20来种仿冒之作的“围剿”。让人吃惊的是,这些书几乎全是正规出版物。10月,辛艳在正规书店买到了15种“不抱怨”系列的“多胞胎”,书名听上去像绕口令——《不抱怨的生活》《不抱怨行动力》《不抱怨时间》《不抱怨的智慧》《不抱怨的心态》等等。昨天,记者在“当当网”上搜索《不抱怨的世界》资料,也发现了十余本相近的新书。

  无独有偶,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遭遇过这番尴尬。跟风的出版社甚至在书名后加上“全集”两个蝇头小字来混淆视听。

  读者难辨真假

  有读者评价,仿冒之风比盗版行为更可恶,盗版书商至少还承认自己的剽窃,仿冒却是正规出版社窃取他人知识产权后,为自己套上看似合法合理的外衣。这种行为令人鄙夷。

  从内容上讲,仿冒书质量参差不齐,读者会受到误导;从商业上说,仿冒出版不但对出版原著的出版社带来利润伤害,对自己出版社的形象也是羞辱,更令整个出版行业蒙羞。据悉,仿冒书大量出现的近二三个月,《不抱怨的世界》的销量骤减50%。显然,读者瞬间面对那么多类似封面、类似书名、同题材、同版式的书时,只会产生厌恶感,无暇去辨别真假优劣,而正牌书、精品书的销量就会受到影响。

  记者耐心翻看了部分“跟风书”的内容,发现其中也有自成一派且言之有物的作品,并和原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可是,用心写作的作者和不负责任的出版社一起背负了骂名。今后,谁还愿意将心血交付呢?

  出版乱象惊心

  2004年底出版界掀起过一场“伪书打假运动”,“伪书”的特点是虚构“洋作者”和“洋畅销书”。而今的仿冒大潮中,这些续貂之作,跟风畅销书的封面、标题、版式、广告文案甚至营销手段,手法更为粗暴。

  在11月召开的2009年国际版权年会上,业内人士也为这类现象发愁。很多人谈到,触目惊心的乱象背后,折射出国内出版社创新能力的匮乏,这比侵害知识产权更让人忧心。后者尚可通过法律来震慑和约束动机不良者,而出版者原创力和想象力的缺失,恢复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也是践踏他人知识产权的根源。

  打赢官司不易

  唯一给原著出版社以安慰的是,几桩已经结案的诉讼多以原告方胜诉收尾。中国长安出版社和中国华侨出版社已分别就仿冒书《不抱怨的心态》支付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侵权费。

  不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代理人孙洁透露,维权官司很难打。仿冒书都有书号,是正规出版物,责任人容易追究,但仿冒本身不是法律概念,法律上只有侵不侵犯著作权、有没有构成不正当竞争之说。原告要举证“仿冒书造成了购买者误认”比较困难,“封面、版式的相似度能量化,内容一一比对就更是大工程了。”

  本报记者 乐梦融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