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戏剧的快餐式改编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契诃夫戏剧的快餐式改编
2009年12月24日 06:44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虽然对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并不陌生,但这次看《海鸥,海鸥》走进剧场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如此狭小的舞台上,如何展现契诃夫笔下广阔的生活呢?随着演员登台,我的疑惑一步步找到了答案。满意的,不满意的。

  首先,原剧中13个人物只保留了6个主角,简化了人物关系。6人乱走后的亮相造型,较清楚地交待了错综的人物关系。这个漂亮的开场,不禁让我想起俄罗斯叶卡捷琳堡青年剧院演出《海鸥》曾用的“捉迷藏”,异曲同工。

  其次,舞台空间运用十分简约。舞台上只有一面弧形蓝色墙围和两块悬吊的白色宽大床单,虚化的布景解放了场景的规定性,人物调度也随之更加自由直接,不必囿于场景空间的限制。当然,舞台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台口边的楼梯、二层的空中走廊、台口外的乐池,都成为表演区域。

  导演杨申对《海鸥》原剧更加深层的改编在于内部的戏剧性。契诃夫剧作中描绘的多是俄罗斯乡村中潺潺溪流般的闲散生活琐事,鲜有直接而激烈的矛盾冲突,占主导的是某种心理气氛。但经过改编的《海鸥,海鸥》,戏剧冲突被强化,紧张感凸显。比如原剧中特列普列夫和特里戈林这对情敌始终没有发生正面冲突,但《海鸥,海鸥》中特列普列夫竟然把正和特里戈林交谈的尼娜强拉回自己身边。由于小剧场时空转换省略直接,戏剧冲突相对增强,整体的戏剧节奏也就明显加快,加之舞台布景高度抽象,于是原著中那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消失殆尽。我猜测,这当是导演为适应中国观众欣赏的有意所为。

  从另一方面看,如何把契诃夫的所谓喜剧演成喜剧一直是中外导演必须面对的课题。显然杨申想了不少办法,效果也不错。比如特列普列夫让梅德维坚科无从插话的强势贯口,尼娜千方百计对特列普列夫之吻的拒绝,阿尔卡季娜与特里戈林声色俱佳的“激情戏”,以及一些对话上的幽默。

  导演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借船出海,直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考。杨申是作为记者和剧评人出道的,因此他给身为作家的特里戈林增加了剧评家身份,让特列普列夫也成为剧评家。于是,他将原剧中契诃夫表达艺术主张的笔墨置换为自己的话语体系,融入他对中国戏剧圈以及自己工作状态的表述。这大概是他创作本剧时最酣畅淋漓的部分。

  演出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多数演员都没有走进人物的内心,缺乏情绪变化和交流感,大段台词念出来有如白水;管家以“画外音”与阿尔卡季娜交谈,缺乏合理的情境交待,好似天外飞音;第二幕以特列普列夫自杀枪声结尾,全剧却以他用白床单的自我旋转结尾,一实一虚让人困惑;全剧基本维持俄罗斯情境,却夹杂不少中国特有事物,风格不统一———不过快餐式的改编兼顾了原著精神、自我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不失为一次有益尝试。

  □白瀛(北京 剧评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