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古迹永和堰纪实之三:为了古堰而来(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流动的古迹永和堰纪实之三:为了古堰而来(图)
2009年12月24日 1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舒乙在三台考察。
    在九八洪水和五一二地震的重大自然灾害过后,永和堰渠道损毁情况十分严重。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三台12月24日电 (蓝婧)“永和堰也是文物!”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老舍之子舒乙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让三台人为之一惊。也许这一座生生不息,常年湍湍流水的古老水利工程,对于土生土长的三台人来说已经太过熟悉。他们用永和堰的水浇灌田地,养殖家畜,生活饮用更不必说,这种熟悉就像空气,让人不可或缺又熟视无睹。

  以农业为主的三台离不开水,她的田地她的农民离不开水。在这座不大的县城里,小型水利9700多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就有6个,永和堰不是最大最受关注的。她比不上鲁班、团结水库的规模,对于号称都江堰之二的五都引水工程,更是一个“小河沟”,但是她的水却覆盖了鲁班、团结和五引都到不了的山地丘陵,更长流全年达十一个月的时间,保证了国内著名的涪城麦冬主产区的质量和产量。还因为她的动人故事,她的文化历史沿革,她就是如此与众不同。

  在亲自来到三台对永和堰进行细致的考察后,舒乙深受震动,他千叮万嘱要修要建要保护,更要真正认识到永和堰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舒乙说:“一个人工渠或者运河被鉴定为文物一般是有三个缘由:其一,它是杰出的工程成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其二,它们都有相当的存在时间,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均属世界文明遗产项目;其三,它们都是线性工程,有一系列相关的附件,都是实实在在,可看可摸可展,还有丰富的口头资料可寻。三台的永和堰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所以它是地地道道的文物,而且是依然有巨大实用价值的文物,是活的文物,其身价较一般文物更胜一筹。”他要将永和古堰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他说:“这样天生丽质的文物到哪儿去找啊!”

  永和堰是一个女儿,三台人民修筑了她;永和堰又是一位母亲,哺育着灌区的子女们。女儿终于长大,有一天她也开始步履蹒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如今的永和堰显得工程简陋,渠系坍塌紊乱,造成水源浪费严重;水量丰富却缺乏现代的分闸控制,造成管理不便,灌溉效益萎缩。整治改造永和堰成为灌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这是民众最关心,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叶树元,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也是一个平凡的三台人、水利人。在灌区成长起来的他,在三台水务局工作的他,对永和堰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我从小就喜欢滚着铁环跑三十多里路,去看永和堰的高家桥。在高家桥上跑着,得意、刺激,回到龙沟村,小朋友问我,高家桥有多高?我就说,有天那么高。桥,在我的心中那么神圣,水,在我的心中那么美好。听老人讲述当年修堰的艰辛,讲郑县长智斗左家恶霸,永和堰渡槽里潺潺的流水总会给我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和遐想,没见过的孩子总会在我们的炫耀中去观光。”

  1998年8月20日,涪江一场汹涌的洪水使古老的永和堰毫无招架之力。无情的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倒塌、山体滑坡、交通中断、渠系破坏、田地淹没……对与永和堰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洪水将渠道两公里护堤冲毁,渠内积沙、卵石堆积,这些都让三台的水利人心如刀绞。叶树元眼看着这早就担心却无力防止的惨状,他没有别的办法。他扛着摄像机沿途记录着受灾的堰渠,行走了三天三夜,拍了三千多张照片,四十多小时的录像。在拍摄过程中,叶树元还险些连人带机器一同掉进滚滚涪江,幸而抓住了渠边大树。他只是希望把这些景象实实在在记录下来,希望有机会让事实为这座关系着人民生计的古堰说话,为百姓求助。

  堰是一定要修整的,但因春灌时间紧,只能在11月到次年3月间完成修复工程,更因三台财力不济,只能勉强完成水毁工程。即使是这样,这场灾难不但让永和古堰伤痕累累,也让永和堰管理所负债累累。为了修堰共用资450多万元,其中市县政府在地方财政紧缺中投入200万元,堰上仍然为了农村信用社的100万元贷款和职工借款80万元而债台高筑。欠银行欠个人,每到年关就四处躲债,水利人个个愁眉不展。

  也是2006年,郑碧贤(郑献徵之女)回到当年父亲牵挂的三台县。叶树元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我立刻跑去参观现场,想找机会说说我的心里话,人多,根本没机会说话。第二天她走了,来去匆匆,我很失望。没想到2007年4月她又来了,她提出要看永和堰的全程。我想,她也许是个有心人。后来郑碧贤告诉记者,她07年再次回来,也因了叶树元的一句:你要是还来,我带你好好看看真实的永和堰。

  这一次,叶树元带着郑碧贤爬坡上坎,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去看永和堰的各个支流,去访问当年的工匠,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我看她深入渠系各段认真查看病害,我向她解释那些工程的艰辛,和老堰现存的问题。她听得很认真,还做了记录、拍照,她的认真执着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灵。”其实当郑碧贤看到九八洪灾叶树元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永和堰洪灾实录时,郑碧贤被灾情的惨状震惊,也为叶树元炙热的责任心深深打动。只有亲身经历过灾难的人才能领悟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意义。

  这天,正是涪江上游平武等地暴雨,刚才还在脚踝的浅水处,两分钟就涨到了膝盖。岸边的人朝着刚走到河道中间的人喊着:“搞快点哦,再不走就过不去了,危险得很哦!”永和堰的隐患是很严重的。进水口无节制闸,渠道老损率达88.5%,根本无力抵挡涪江涨水,干旱时又容易出现堰民因用水发生纠纷甚至流血事件。必须彻底整治进水口,修节制闸,才可能避免洪水对引水干渠的淤垫。而目前干渠衬砌率(减少渗漏的内衬)仅3.46%,输水损失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对干渠和渠系配套进行全面硬化,提高水的利用系数均势在必行,使工程设施落后的古堰得到现代化的管理,使老、病、险渠段得到有效的治理改善,才能力保灌区十五万人生产生活。但是这个“小”堰渠,对于三台水利人却是个大工程。渠道老化,渗水严重,没有防洪闸,这些问题谁都知道,但是没钱就什么也办不成。当时自收自支水管所,水费都收不上来,更不可能有大动作,只能小修小补尽力维系。

  “百姓没有忘记她父亲的公德,我想激励她继承其父修堰的精神,用她的力量帮帮永和堰,帮帮沿渠十几万人,帮帮债务缠身而难让永和堰走出的困境。从接触中我对她有点信心,她会以什么方式做,不知道。毕竟她长期生活在法国,天各一方离三台那么远。”但就在叶树元对将来还不甚确定的这一年,永和堰管理所通过体制改革方案,由原来的自收自支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一年,有了舒乙政协提案的批复,有了相关部门的规划措施;这一年,叶树元知道自己多年的期盼终于不是在做梦。

  三台原有的三座堰渠,如今只剩下孤独的永和堰还静卧在这曲折的山间田野。因为没有后期的维护管理,大围堰,民利堰早已湮没在深深的山野中,再也不能用了。惟愿这座将要重新焕发生命光彩的流动的文物,能继续穿行,流贯三台,惠泽千年。(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